問題在于,我們以為我們活著;我們以為我們的言語字句是永恒堅實的,將永遠銘刻在我們身上。錯了,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有時我在朗讀會上讀詩給陌生人聽時,領(lǐng)悟到他們以為那些詩就是我。然而,即使我以第一人稱念詩,它們?nèi)匀徊皇俏?,而是我的思緒,是我的手,是我寫作當時的空間和情緒。留心觀察自己,我們分分秒秒都在變動。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隨時都可以從凝凍的自我和意念抽離出來,做全新的出發(fā)。寫作便是如此,它并不會凍結(jié)我們,反而解放了我們。
把某樣事物記述下來──敘說自己對前夫、對舊鞋子的感覺,或關(guān)于在邁阿密的一個陰天早晨吃到一份乳酪三明治的回憶──就在那一刻,你寫出的文字終于和你內(nèi)心所感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就在那一刻,你獲得解放,因為你已不再與你的內(nèi)心爭斗;你已接受它們,與它們?yōu)榘?。我有首詩,詩名叫做《無望》,那是一首長詩。我總認為那是一首喜悅的詩,因為我借以寫出了沮喪和空虛,從而讓我重拾生機且一無所懼。然而,當我朗讀這首詩時,讀者卻表示:"好悲哀。"我試著說明,可是沒有人聽進去。
我們必須記住,我們并不是詩,別人要怎么反應(yīng)都行;而如果你寫的是詩,可能根本不會有反應(yīng),對這一點要有心理準備。不過,這樣也沒有關(guān)系。力量始終存在于寫作的行動當中,必須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回到寫作,別因他人欣賞你的詩而昏了頭。受到欣賞固然令人陶然,然而大眾接著會要你一再地朗讀他們最喜歡的那幾首詩,直到你厭煩為止。作些好詩,隨即放手不管;出版這些詩,朗讀一下,然后繼續(xù)寫作。
我還記得高爾韋·金內(nèi)爾在他的杰作《夢魘書》(BookofNightmares)剛出版時的神采。那是個星期四的下午,在安阿伯,我當時尚未聽說過他,連他的名字該如何發(fā)音都搞不清楚。他吟唱著那些詩;這些詩剛完成不久,他仍為之興奮,而且有很大的成就感。六年后,我在新墨西哥州圣菲(SantaFe)的圣約翰斯再次聽到他朗讀那本詩集。在那六年當中,他不知道已念過那些詩多少次,他已倒盡胃口。他照本宣科,匆匆念完之后,放下詩集,說:"酒會在哪兒舉行?"對他而言,那些詩已經(jīng)不再具有任何危險的成分,空氣里已不再有電光火花。
和你的詩作凍結(jié)在一起、因某幾首詩而大獲激賞是件痛苦的事。真正的生命存在于寫作當中,而非經(jīng)年累月一再朗讀同樣的幾首詩。我們不斷地需要有新的洞察和觀點,我們生活的世界也非一成不變。你無法在一首詩里便挖掘出永恒不滅、一輩子都能讓你滿意的真理。別太強烈地認同自己的作品,應(yīng)該在那些白紙黑字的背后保持流動的彈性。那些文字并不是你,而是貫穿你全身的某個偉大片刻;是你趁著腦子夠清醒,而得以寫下并捕捉到的一個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