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出完整的生命(37)

活出完整的生命 作者:陳陽


然而無論有多么充分的、振振有辭的“應該主義”,內心的傷害一直都在那里,并且對童先生產生了長遠而深刻的影響——無論他意識到與否。所以,他折衷地塑造出一個“自我形象”,表現出“無所謂對錯”的超然世外,這樣對父母和自己的內心,便都算是抹了稀泥,求得了天下太平。

“應該主義”的稀泥政策并沒有真正平復自己的心,表面上“不屑于與人爭來爭去”的童先生,內心藏著“本來的我”——一個無力與父母爭論的受傷的孩子。正因為這份無力,他才“與世無爭”,一次次逃離人群,一次次從頭開始。如同當年一次次被父母送到別人家里去一樣,人生重復著當年的場景。

童先生當然愿意將自己的“與世無爭”解釋成自己“比大多數人道德高尚”,然而實情卻并非如此。結果他仍然憤憤不平,常常對社會中的一些現象鞭撻不已。可惜,他卻無法了解這背后幽微、強大的運作機制,只能找出一套理論自我解釋,并且一次次重復著以前被父母強加的選擇,使人生成為一場無意識支配的乏味旅行。在人生的旅程中,童先生變成一個孤獨的行者,且歌且行,一路走來,荒涼滿目——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這樣的命運,注定是孤獨的。

我們認為自己了解的,很可能只是無意識支配的老舊模式,只是無意識重復“本來的我”力圖自我救贖而一再重現的陳年舊傷。即使我們成年,我們仍然深陷其中,一次次中魔似的走入,無力看清,無力做出別樣的選擇。

我很遺憾,童先生畢竟是跑開了,沒能在這個問題點上真正探究下去。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醫(yī)生針對這種現象,說心靈成長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如果你想要真正深入,去解救囚禁在你生命的內部并且時時影響你的“本來的我”,你不妨去尋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來幫助自己。好的心理咨詢師,可以讓你察覺自己人格的形成并幫助你解決那些問題。但前提是,只有你擁有勇氣,愿意真正進入自己生命更深的內在,進行更深層的探索與重塑,這一切才有可能發(fā)生。

重建你的內在

只有再次穿越生命內部禁錮積累的“未完成事件”,你才會更勇敢、更誠實地與自己的心靈接觸,開始尋求來自你的生命里的智慧,整合“社會的我”與“本來的我”,活出完整的生命。而要解決“社會的我”和“本來的我”之間的矛盾沖突,我們必須回到生命的源頭來審視。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人正是父母。又或者,是代行親職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對子女最重要的就是養(yǎng)育、保護及教育的責任。在父母承擔這些責任的過程中,其對我們整體人格的影響,就是“父母化”(parenting)。

日復一日,我們通過“父母化”逐漸凝聚成現在我們所感覺到的自己。不可避免的,我們所表露出的一部分真實自我,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應該主義”壓抑、禁錮起來。這些部分并不會從此消失不見,它們會成為我們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的集合,就又成為“本來的我”。更不幸的是,“本來的我”還集合著另一種性質的“未完成事件”——很深的傷害。源自出生時,源自童年,源自身體創(chuàng)傷、虐待……這種種傷害造成的“未完成事件”,貯藏著巨大的憤怒能量,處理起來非常困難。

大量心理咨詢的案例表明:只要我們透過了解我們的父母,分析我們與他們的互動關系,進而了解已經被排除在察覺之外的“本來的我”,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我們可以運用各種技巧和方法,讓自己體驗和發(fā)現深藏在內心的“本來的我”。

“重塑自我”,必須要回到那個“父母化”的模式中。并不是要你回去改變生活中真實的父母,而是要重建你的內在。其實,所謂“重塑自我”,就是在當下的情境中模擬完成心靈中囚禁的“未完成事件”,重塑內在受到父母重大影響的部分。這需要創(chuàng)造情境,使我們能夠回溯童年時期重要的原始創(chuàng)傷,釋放當時卡住的生命能量,而不是聊天似地只在嘴巴上陳述。

當你“本來的我”借此機會放風透氣,可以逐步實現“出獄”,你就可以重新做更有力的選擇。當你“本來的我”與“社會的我”開始整合,逐步融合為一,你將擁有一個全新的自我——真實不虛,充滿生命的光明與智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