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填滿你的東西,并不是真正的你
如果能直接體驗到這份失落和分離的感覺,你就有可能認清那些能填滿你的東西并不是真正的你。如果你能跟這份失落感中的痛苦共處,而又不試圖以別的東西掩蓋它,你就會感受到那份空虛。你會感受到而且會看見那個洞。如果你允許自己去體會那份不足和空虛,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最根本的部分,并且能一勞永逸地填滿那個洞。甚至不能說是填滿,而是從此清除了心中的坑洞,不再認同那份匱乏感了。這么一來你便拾回了自己的一部分。你和你早已喪失的某種本質重新連上了,以往你一向認為只有靠別人才能辦得到。
大部分人在結束一份關系時,都會感受到自尊的喪失,這便是為什么我要特別舉出價值觀的原因。若想探索那份失落感,你必須和那份感覺共處,并且得問自己,"為什么我覺得這么沒價值,為什么他不在我身邊我會覺得什么都不是?為什么我覺得我的價值變得如此低落?"如果你能和那份感覺共處而不企圖改變它,只是留意并試著去理解它,便可能體驗到那份不足和空洞感。假設你理解了這份不足以及它的源頭,你很可能會憶起那個造成你無價值感的事件或事件的原型。
坑洞往往是被人格所填滿的,而人格通常會記住那些令你失落、痛苦和矛盾的情境。我們必須在最深的層次重新經驗那份痛苦,而且要貼近那個坑洞,才能看見這些記憶。我們一旦認清早期的那份失落感是什么,被我們遺忘的本體自然會重新活絡起來。
因此,深刻的失落感往往是成長的機會,它可以使你更了解自己,并經驗到那些你以為靠別人才能填滿的洞。不幸的是,人們通常會極力防衛(wèi),不讓自己深入地感受那份失落。這么做主要是想逃避內在的空虛。我們并不清楚空虛或不足乃是喪失某個更深的東西的征兆。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本體,而它是可以被重新拾回的。人們以為那些坑洞和匱乏感便是他們最深的真相了,超越它們之外就沒有別的東西了。他們以為自己有某個地方不對勁,其實這份不對勁的感覺就是對無意識的一份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