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修行已久且熟練的老師,在言行上可能會顯得沒有什么作為,但他守護自己的心,他是安定的??匆娖渫庠诘谋憩F(xiàn),你可能會想模仿,暢所欲言,不過那是不同的,你們并非在同一個水準上,而是來自不同的地方。雖然阿姜可能只是坐在那里,但他并非漫不經(jīng)心,他與事物同在,但不為所惑。
我們看不到這點,因此不能只根據(jù)外在現(xiàn)象做判斷。當我們說話或行動時,內(nèi)心也隨之起伏,而有修行的人做事或說話是一回事,他們的內(nèi)心狀態(tài)則不同,因為它安住在法與律上。
例如,有時阿姜可能會對弟子很嚴厲,說的話聽起來粗俗而隨便,行為也很粗魯。但我們只能看到他身、口的行為,而看不到他安住在法與律上的心。信守佛陀的教導(dǎo):"不放逸是無死之道,放逸則是死亡之道。"(《法句經(jīng)》)深思這句話,別人怎么做都不重要,只要不放逸。
想想經(jīng)上所說:"比丘是乞士。"若只從外表如此定義比丘,我們的修行形式就會很粗糙。若了解佛陀定義的比丘是"看見輪回過患的人",就會深刻許多。
看見輪回過患的人,就是看見過失與世間苦難的人。這世間有這么多過患,但大多數(shù)人都未看見,只看見歡笑與快樂。什么是輪回?輪回之苦是勢不可擋的,令人難以忍受。快樂也是輪回。若未看見輪回的過患,當有快樂時,我們便執(zhí)著它而忘記痛苦。我們對它毫無所知,猶如小孩不知火的危險。
若我們?nèi)绱肆私夥鸱ǖ男扌?-"比丘是看見輪回過患的人",將這教法牢牢地根植于生命中,則無論行、住、坐、臥或身在何處,都能厭離。我們將能反省自己,且不放逸,即使輕松地坐著也有相同的感覺。無論做什么,都看見這個過患,因此我們是處于一種非常不同的狀態(tài)。這樣修行,即稱為看見輪回過患的人。
一個看見輪回過患的人,既活在輪回中,也不活在其中。換句話說,他們既了解世俗概念,也了解它們的勝義。這種人無論說的、做的或想的事,都和普通人不同,他們的行為更有智慧。
所以我才說:"是迎頭趕上,而非模仿。"愚蠢的人會抓住每樣東西,你千萬不能那樣做!別忘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