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來,中國港口一直是列強入侵、爭奪的重點。港口是開放的重點,也是近代以來經濟發(fā)展最具潛力的地域。甲午戰(zhàn)敗后,日本捷足先登,占領了臺灣、朝鮮,而兩地都有天良的海港,這為它日后向東三省進軍和向東南亞推進搭起了跳板。列強們自然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國勢力的獨大,都想分杯羹。于是就有《馬關條約》剛簽訂六天,俄、法、德三國聯合照會東京,提出警告說,日本占有遼東半島將威脅北京的安全,使朝鮮獨立成為欺人之談,遂要求日本交還中國遼東半島。這“三國交涉”的始作俑者是沙俄。沙俄當然不是為了“北京安全”才警告日本的,而是自己看中了遼東半島南部的兩個不凍港大連和旅順。英國在東亞有香港,法國在東亞有北部灣,德國自然也要尋得一塊可以“過冬”的基地。于是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為借口強行公然占領覬覦已久的膠州灣,并迫使清政府將其出租給德國,租期99年。德國的這一野蠻行徑,再次敲響了民族存亡的警鐘。面對瓜分豆剖,任人宰割的危局,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向朝廷上書,痛陳利害,吁請變法,維新圖強。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也進一步勾勒出了自己的維新藍圖。
在小站里練兵的袁世凱,既埋頭練兵,也抬頭觀察時局。1897年,德國入侵膠州灣后,袁世凱就馬上撰寫了“帖子”交給翁同龢:“德人以三巨艦闖入膠澳,據為己有,設巡撫以鎮(zhèn)之;又遣其親王濟師,是不但顯無退志,恐彼親王到后,更不知有何變局。山東濱海要地,介居南北洋之中,使他族逼處,則海道有隔絕之患,我之海軍,勢將永不克振。”膠澳即膠州灣,位于山東半島南部,有南膠河、大沽河等注入。灣內港闊水深,風平浪靜,海水終年不凍,為天然優(yōu)良港灣。灣口為青島港。對于膠澳被占,袁世凱深感痛惜,并且擔心“德人既發(fā)難于先,諸國將效尤于后,沓來紛至,群起而與我為難?!苏\可危之甚也”。袁世凱的擔心不無道理,德國之后,確有英國租借威海衛(wèi),為期25年,租借了拓展的九龍新界,為期99年,此外還從清政府那里取得不讓長江流域讓與他國的保證。本來已經奪走了臺灣的日本,還得到不讓福建割讓給其他國家的保證。法國則以99年為期,“租借”走了廣州灣,并在云南和兩廣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面對中國被瓜分的危局,袁世凱再次提出了變法圖強,維新救國的迫切主張:
自甲午軍興以后,朝野士庶,凡識時務之輩,莫不爭以變法為言。陳事者條說甚詳,而飭下各行省遵辦者,亦復指不勝屈。乃因仍遷就,迄未有實而見諸施行者。廟堂亦優(yōu)容勛舊,不加督責。似此變法,恐終未有其期。然而事變迭乘,人不我待,痛切于剝膚,厄甚于倒懸,何可不幡然振厲,以圖挽回補救與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