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小就是“三國故事大王”(1)

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 作者:李子遲


當少年毛澤東識的字足夠他看一些簡單的故事書時,他便弄到一些他大致能看明白的小說。在他住的那個小村里,書是極少的。大家都愛看的,正好是《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本小說。前者講的是一百零八將聚義的壯舉,后者講的是三國打仗的故事。毛澤東對這兩本書入了迷。在農(nóng)忙中,一有空閑,他就去讀這兩本書。(蕭瑜:《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jīng)歷》,昆侖出版社,1989年版,第4頁。)

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把兒子送到韶山井灣里,拜堂兄毛宇居為師,在毛宇居開設的私塾讀書。有一次,毛宇居講完《增廣賢文》,讓學生反復誦讀、背熟。此時毛澤東正在偷看《三國演義》。毛宇居背著手踱了過來,毛澤東連忙用《增廣賢文》蓋在《三國演義》上面,搖頭晃腦讀了起來。但還是被毛宇居發(fā)現(xiàn)了,他厲聲喊:“毛潤之,你在干什么?”“遵老師囑咐,我在讀《增廣賢文》?!泵珴蓶|回答。“那你給我把書背出來!”毛宇居揚一揚手中的竹板說,“你若背不出,我這竹板可不認人哪!”“老師請莫急?!泵珴蓶|不慌不忙地站起來,流利背誦,“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羊城晚報》,1996年9月9日。)

1910年,毛澤東在遠赴湘鄉(xiāng)東山學堂讀書時,就攜帶著這兩部書。他講三國頭頭是道、對答如流,因此被同學公認為“三國故事大王”。

蕭瑜(蕭子升)在《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jīng)歷》里寫道:

毛澤東準備去縣城東山學堂讀書。他把雜物卷成一捆,扎到扁擔的一頭;另一頭系著一個籃子,里面裝著他的兩本寶書:《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該書第10頁)

毛澤東在東山學堂拼命用功學習,5個月后已經(jīng)突飛猛進……毛澤東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現(xiàn)在看《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比以往容易多了。很快地,他的伙伴們公認他為有關三國歷史和一百零八將的故事大王。他常常給他們講述書中的故事,他們聚精會神地聽得津津有味。(該書第13—14頁)

少年毛澤東認為《三國演義》是歷史,有多家記述。據(jù)蕭瑜回憶:“然而,《三國演義》實際上并不是記錄三國時代的歷史書。它是對歷史事實進行高度藝術想象后的產(chǎn)物。這一點,少年毛澤東簡直不敢茍同。這些故事在毛的生命中扎下了根?!?/p>

美國學者R·特里爾所著的《毛澤東傳》中說:

關于這一點,毛澤東和歷史教師發(fā)生過爭論。對任何同意那位教師觀點的同學,他都對其大加指責,甚至用椅子打了一個同學……

關于小說的爭論,他甚至找到校長那兒。當這位博學的校長也不同意他的觀點,即不認為《三國演義》是三國時期發(fā)生過的真實事件時,他給湘鄉(xiāng)縣令寫了一封請愿書,要求撤換校長,并強迫進退兩難的同學簽名。

因此,孫琴安在《毛澤東和中國文學》(未刊稿)中說:“少年時的毛澤東一直是把《三國演義》當做歷史來讀的,并認為通過這本小說可以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因此,他對《三國演義》等小說都讀得非常認真,絕不是泛泛而讀,只作消遣。”李銳在《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中也曾說:“毛澤東在讀《三國演義》等舊小說時,‘極其用心,也像讀正課一樣,打上圈點等記號,或寫上批語,這是他一直保持的一種優(yōu)良的讀書習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