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裴松之注三國“有極大的好處”(1)

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 作者:李子遲


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在山西興縣高家村,與《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在談話中,他對《晉綏日報》的某篇新聞通訊、某個編者按語,也都記得清楚。他贊賞用“編者按”的形式,對報紙發(fā)表的材料加以批注。他說,后來的批注雖然有缺點,但是那種負責精神是好的。他還說,金圣嘆批注《三國志》,有人說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時有個頭緒。當然,批注得不完全對。(紀希晨:《憶毛澤東同志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山西文史資料》第31輯,第11頁。)

金圣嘆(1608~1661),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評天下才子書有六:《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但并未聽說他批注過《三國志》,此處也許有誤。

毛澤東在全國解放后,立刻要求組織史學家從事《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標點。他首先指定標點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李一氓:《毛澤東同志與中國古籍》,見《光明日報》,1983年12月18日。)

在二十四史中,毛澤東特別愛讀裴松之注的《三國志》。毛澤東對裴松之的注批注說:“長篇大論搜集大量歷史資料,使讀者感到愛看!”(張貽玖:《毛主席的書房》,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頁。)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山西)裴柏村人。劉宋元嘉三年(426),奉皇帝命令為《三國志》作注,于元嘉六年(429)完成。注文共有32萬余字,略少于原著。他先后查閱了魏晉時期142家史籍,參考了200多種文獻。他的做法有:(1)補充缺漏;如三國大科學家馬鈞,《三國志》只字未提,便須增補。(2)疏其詳略;如關(guān)羽、趙云等人的活動,《三國志》過于簡捷,即引《蜀記》、《趙云別傳》補充;“屯田”甚略,即引《魏書》補充。(3)考信糾誤;如官渡之戰(zhàn),《三國志》記曹操“兵不滿萬”,裴注以“記述者以少見奇,非實是也”,如當時鐘繇就支援了戰(zhàn)馬2000匹。(4)提出質(zhì)疑;敘其不同之說,對同人同事的不同結(jié)論,盡以羅列,供人們?nèi)蘸笈袛?,如曹操殺呂伯奢就有了新說?!度龂尽纷⑺奈簳x時人所著史書,除少數(shù)如《華陽國志》,大多都已失傳。

三國以《史記》、《漢書》和《東觀漢紀》為三史;爾后宋有十七史,明有二十一史之目;清朝乾隆時又增《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合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有武英殿刊本(《殿本》),商務(wù)印書館《百衲本》及建國后中華書局的點校本。據(jù)《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毛澤東的這部“二十四史”,系清乾隆十二年(1747)武英殿版,同治八年(1869)嶺南舴古堂重刻本。

1958年,毛澤東讀《三國志·魏書·劉曄傳》,批語:“此傳可一閱。放長線釣大魚,出自劉曄?!?《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頁。)

劉曄(?~234),曹操主要謀士。魏明帝曹睿想討伐蜀,征求他的意見。劉曄與皇帝密談“可伐”,但當同僚問他時,卻說“不可伐”。皇帝責問他為什么出爾反爾。他以不得泄露機密為借口。后來他責問泄露機密的楊暨:“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后牽,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可采,不可不精思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