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191~264),蜀漢官員。據(jù)《三國演義》,諸葛亮后期北伐和姜維九伐中原時,多以他充先鋒。其故事見《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等多處。但《三國志·蜀書·廖化傳》等并未有此記述。
1958年,毛澤東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jì)》,就何焯評兗州刺史劉岱為青州黃巾所殺,“光武堅營自守。有出鹵掠者,輒擊取之,絕其糧道。積月余日,賊食盡,夜遁去。追至館陶,大破之。此成敗之可參質(zhì)者也。明季與流賊相持者,皆不知此謀,督促出戰(zhàn),遂皆為劉岱之續(xù)”。批語:“明末事不能與漢末比?!保ā睹珴蓶|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37頁。)
“青州黃巾”,即東漢末年張角兄弟發(fā)動的黃巾起義,見《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等多處。
1958年,毛澤東讀《三國志·魏書·劉表傳》,“天子都許,表雖遣使貢獻(xiàn),然北與袁紹相結(jié)。治中鄧羲諫表,表不聽?!迸崴芍稘h晉春秋》也稱:“表答羲曰:‘內(nèi)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大義也,治中獨(dú)何怪乎?’”批語:“雖絕紹附操,終亦為操所吞?!泵珴蓶|又在同傳“太祖與袁紹方相持于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不變”,批語:“中立?!保ā睹珴蓶|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41~142頁。)
劉表故事,在《三國演義》中開始于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1958年,毛澤東讀《三國志·魏書·劉表傳》。該傳述說:劉表“少知名,號八俊”,“長八尺余,姿貌甚偉”。毛澤東對此批注:“虛有其表?!保▽O寶義:《毛澤東的讀書生涯》,知識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頁。)
1958年,毛澤東讀《三國志·吳書·陳武傳》,內(nèi)稱陳武子陳表善于辦事:“時有盜官物者,疑無難士施明。明素壯悍,收考極毒,惟死無辭。廷尉以聞。(孫)權(quán)以(陳)表能得健兒之心,詔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實。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設(shè)酒食,歡以誘之。明乃首服,具列支黨。表以狀聞。權(quán)奇之,欲全其名,特為赦明,誅戮其黨。遷表為無難右部督?!迸Z:“何不并其黨赦之。”(《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59頁。)
陳武,吳國孫權(quán)手下著名將領(lǐng)。他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開始于第十五回。陳表,陳武之子,少時與諸葛恪等侍孫登(孫權(quán)長子)。因父戰(zhàn)死,領(lǐng)兵,深得孫權(quán)信任。
1958年,毛澤東讀《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裴注所引謝承《吳書》,就孫權(quán)遣返于禁,“后權(quán)與魏和,欲遣(于)禁還歸北。(虞)翻復(fù)諫曰:‘禁敗數(shù)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xí)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guī)。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瘷?quán)不聽。群臣送禁,翻謂禁曰:‘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m為翻所惡,然猶盛嘆翻。魏文帝常為翻設(shè)虛坐”,批語:“此事翻不如禁?!保ā睹珴蓶|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xiàn)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59頁。)
于禁(?~221),字文則,曹操部將。治軍嚴(yán)肅,作戰(zhàn)勇敢。漢建安二十四年(219),援樊城,兵敗,被逼降關(guān)羽,囚于荊州(今湖北江陵)。孫權(quán)取荊州,釋放回去。于禁被關(guān)羽所擒拿一事,見《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zhàn),關(guān)云長放水淹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