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開車路過西四環(huán)的時候,都會擁堵很長時間,堵點附近有幾所中小學,家長們送孩子的車是造成擁堵的癥結所在,途經的車輛和附近小區(qū)的居民出行都非常不便。堵在路上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看車窗外面的景致,滿眼都是送孩子的車輛,孩子坐在車里喝著牛奶吃著面包,還有的索性靠在椅背上舒服的補覺。父母們既是司機、又是保姆,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載著孩子在車水馬龍中小心的移動車輛艱難的前行。
這當中也有一些家長是騎自行車來送孩子的,一位纖弱的母親騎著自行車帶著兒子在緊臨車行道的縫隙中穿行,坐在自行車后座上的兒子健壯結實,從個頭上判斷即使沒有上高中也是初二、初三的中學生了。
風中母親佝僂的身子吃力的狀態(tài)與孩子面上坦然形成強烈的反差,正是這份坦然讓人心里立時涌起一絲酸澀。孩子可以坦然的接受家長給予的一切關心、照顧、代勞,認為是理所應當?shù)?。只是這份坦然在孩子心中將持續(xù)多久?
家長對孩子的愛護很多時候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負累,因為孩子的獨立意識與能力就這樣在家長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體貼中漸漸弱化了、消失了。
回想不過是十幾年前,那個時候的孩子們除了整齊鮮明的校服紅領巾以外,每個人脖子上都掛著的鑰匙和月票,孩子從小學起就開始就自己上學下學風雨無阻,除了生病以外是享受不到家長接送的。
有人會說,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生存標準,如果拿上一代去比這一代,永遠是不公平、不一致的。
是的,物質生活與學習條件隨著時代的更迭與前進不斷提升這是一種積極的轉變,在這樣的轉變中,孩子的獨立意識與自立能力應該更強而不是更弱,因為時代越前進,競爭便會越激勵,對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所以,孩子在享受物質改善的同時也要面臨更為嚴格的性格塑造與能力培養(yǎng),否則便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真正成長的權力,長大的是孩子的生理,而不是心理。所以我們現(xiàn)在會面對很多在年齡上已經成人但是心理上還未斷奶的孩子,如何讓孩子從小具備獨立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夠體貼家長的良苦用心,懷著感恩的心態(tài)走向成熟呢?
家長的心態(tài)決定著一切。
每個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面臨摔跤、流血等意外,當意外來臨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呢?
周末在朋友家做客,看到這樣一幕。
芊芊媽媽把晚飯做好,芊芊姥姥去放桌子,桌子是可以折疊的,平時是方形的,靠墻放著比較省空間,一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時候就需要把桌子邊上折板全部打開,打開以后便是整張大圓桌。
五歲的芊芊跑去幫忙。
芊芊姥姥忙說:“不用你,放個桌子還用你呀,小心弄到手”。
芊芊依舊用力扳開一塊橫板,只是神情微微有些不對。
放好桌子,芊芊媽媽開始從廚房里往外端菜。這個時候卻不見了芊芊,聽到廁所里有嘩嘩的流水聲,接著是芊芊小聲的哭泣,媽媽拉開廁所門一看,芊芊馬上轉過身把手藏在身后,卻忘記了關水龍頭。
芊芊媽媽立即明白過來:“手破了?”
芊芊點了點頭。
“伸出來我看看?!避奋穻寢屨f。
芊芊把手伸了出來,看到手指上不斷涌出的血色,終于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這哭聲驚動了全家人,芊芊姥姥和爸爸都湊過來看。
“瞧,我說什么來著,被桌子夾到了吧?!崩牙研奶蹣O了,滿臉都是自責與懊惱之色。
芊芊爸爸馬上去拿小藥箱。
芊芊媽媽忍著心疼,一臉鎮(zhèn)定的說,“不錯,知道手破了先用涼水沖,有進步。只是血太多了,就要先用力按住,這樣傷口才能暫時止住血,明白嗎?”
芊芊一邊抽泣著,一邊點點頭。
芊芊媽媽若無其事地說,“你先按住傷口。”
芊芊有點兒害怕,還是大著膽子用另一只小手緊緊按住傷口。
爸爸拿來小藥箱,要給芊芊處理傷口。
芊芊媽媽則拿出棉棒、碘酒和紗布,一面細細地教著一邊指揮芊芊自己止血、上藥、包扎。
在我眼中,這個過程里芊芊媽媽實在太過冷靜了,最初看到芊芊冒血的手指時,誰的心不是一下子抽搐著緊張起來。正是因為她的冷靜,芊芊才在這樣的意外傷害事件中得到了一次難得的歷練。
包好傷口以后,大家開始吃飯,吃飯地時候盡管姥姥好幾次忍不住想喂芊芊,但芊芊媽媽還是堅持讓芊芊自己用勺子吃飯。
“芊芊今天表現(xiàn)非常棒,想幫姥姥干活放桌子所以才光榮受傷了,而且受了傷第一時間是自己去解決傷口,沒有哭也沒有大聲喊媽媽。我們給芊芊鼓掌吧?!蔽覍嵲谌滩蛔×?,覺得芊芊媽媽管孩子太過嚴格了,于是開始“鼓勵”。
芊芊揚著小臉驕傲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