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重點建設和充實理學院。蔣夢麟認為“20世紀為科學的時代”,所以“20世紀的教育就是科學的教育”。他曾指出北大教育最大的弱點在理學院(當時許多人對此執(zhí)不同看法),并預言中國10年或15年后,必有一場科學大運動發(fā)生,將來必有科學大興的一日。因此,執(zhí)掌北大之后,他就對理科的教師隊伍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整頓,重新聘請全部教授。一批學有專長的學者來到北大任教,如劉樹杞(皮革專家)、李四光(地質(zhì)力學專家)、饒毓泰(光學專家)、張景鉞(植物學專家)、孫云鑄(古生物學專家)、曾昭掄(有機化學專家)、江澤涵(拓樸學專家)等,他們都堪稱當時國內(nèi)第一流的科學家。接著他又想方設法擴充儀器設備。他通過多方活動,爭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合作,1931年至1935年之間,該會每年向北大提供20萬元法幣基金,加上本校每年自籌20萬元,都用來添置儀器設備。經(jīng)過幾年努力,地質(zhì)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都建成了和一所現(xiàn)代化大學相匹配的實驗室和儀器設備。
北大地質(zhì)系一向人才濟濟,蔣夢麟時代的實驗設備更是全國一流,設置了礦物學實驗室、古生物學實驗室、礦物巖石光學實驗室、巖石分析室、選礦實習室等,并修建了地質(zhì)學館,開辟了地質(zhì)陳列室和研究室。
物理系原來僅有一間實驗室兼儀器室,設備差,精確實驗無法進行,數(shù)據(jù)只得抄書本。經(jīng)過幾年努力,北大物理系成為國內(nèi)同類專業(yè)中設備較齊全的一個系,有普通和專門物理實驗室5所,光學實驗室3所,電振動、應用電學和放射物X光線實驗室各一所,以及研究室、機器房和物理特備教室等。生物系的動植物標本室亦是國內(nèi)一流的。
三是完善教學科研制度。1932年12月,北大公布《國立大學學則》,規(guī)定本科各系修業(yè)年限為4年,每學年至少上課28星期以上,取消1919年以來實行的課程單位制,實行學分制,每個學生至少要修滿132學分方可畢業(yè)。各系的必修和選修課都有一定比例,所有一年級新生入學后必先修共同科目,同時選修將要轉入系科的有關課程,經(jīng)一年學習,然后才正式成為有關學系的學生。學校還提出本校學生必須人人掌握一種外國文字,能看、能寫、能說,凡入國文系者必須外文成績好。入外國文學系者,必須國文有根底。學則還規(guī)定了學生成績計算辦法,學生缺課、補考、留級、退學的管理辦法。
1932年研究院正式成立,蔣夢麟兼院長,分三部,原研究所國學門改為文史部,增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部。10月,研究院第一次錄取新生25名(文史12名、自然科學3名、社會科學10名)。1934年6月,北大修改研究院規(guī)程,將三部又改為文科、理科、法科三個研究所。這時研究院開始走上正規(guī)化,有入學考試、論文答辨、學位授予等。
總之,在蔣夢麟掌校時期,北大從軍閥蹂躪的混亂中恢復過來,教學和科研都走上了正常軌道,并在許多方面比20年代有所發(fā)展。正如胡適所說:他(指蔣夢麟)是一個理想的校長,有魄力,有擔當……這個時期,北大的學風和精神繼續(xù)得到積淀和發(fā)揚,沙灘、馬神廟、北河沿一帶,仍然是全國學子心中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