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李大釗為國人敲響晨鐘(1)

大師-大學 作者:劉克選


有人曾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新文化運動的另一位健將:在《新青年》的同仁中,沒有人比李大釗更寬厚深沉了,他以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和獻身精神,獨立開創(chuàng)了屬于他也屬于現(xiàn)代中國的一片新天地。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他此生還真是多災多難。就在出生不久,父母就結伴趕赴黃泉報到,而他自己年僅38歲就被張作霖大帥送上了絞刑架。

李大釗早年就讀于袁世凱創(chuàng)辦的北洋法政學堂。1913年冬,他東渡日本留學,兩年多后回國,正趕上梁啟超、湯化龍籌辦《晨鐘報》(1918年9月改名《晨報》),當即決定應邀擔任該報總編輯。李大釗經(jīng)營此報抱負遠大,決心承擔振興民族、再造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在該報創(chuàng)刊號上,即刊出了他親筆撰寫的《<晨鐘>之使命》、《新生命誕孕之努力》等文,“際茲方死方生,方毀方成,方破壞方建設,方廢落方開敷之會,吾儕振此‘晨鐘’,期與我慷慨悲壯之青年,活潑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氣,人人奮青春之元氣,發(fā)新中華青春應發(fā)之曙光,由是一叩發(fā)一聲,一聲覺一夢,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覺,自我之民族的自覺,一一徹底,急起直追,勇往奮進,徑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幸勿姑息遷延,韶光坐誤?!薄吧w青年者,國家靈魂,《晨鐘》者,青年之友。青年當努力為國家自重,《晨鐘》當努力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為唯一之使命。”

該報在編輯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辦得真是有聲有色,在當時很有影響力。例如,為激勵讀者振作起來,為創(chuàng)造新中華而奮斗,他在報紙顯著位置特意設計了一個古鐘圖案,在古鐘上面每天選登一條警語,希望讀者能“一叩發(fā)一聲,一聲覺一夢”。像“少年人望前,老年人望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鐵肩擔道義”等,都是李大釗親自編選的。尤其對“鐵肩擔道義”,李大釗更是心有靈犀、感慨有加。此語出自明代著名諫臣楊繼盛之口。楊繼盛跟李大釗相隔幾百年,惺惺相惜,同病相憐。楊繼盛父母早亡,幼年飽嘗孤苦,白天放牛割草,深夜秉燭讀書。皇天不負有志人,楊繼盛竟如愿以償考中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他為官正直,不避權貴,因得罪大奸嚴嵩而被誣陷下獄處死,年僅40歲。臨刑前楊繼盛還放聲高歌:“浩氣遠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边@情節(jié)跟李大釗走向絞架時的慷慨陳詞、從容就義又何其相似。“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是楊繼盛在獄中墻上題寫的兩句述志詩。除在《晨鐘》報上刊出“鐵肩擔道義”之外,李大釗又手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贈楊子惠。

1917年底,李大釗接受蔡元培之邀,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經(jīng)濟學教授,同時兼任《新青年》雜志主編。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被老袁竊取,國內一度彌漫著非常嚴重的悲觀主義和厭世主義情緒,不少青年陷入頹廢甚至自殺。李大釗在1916年9月1日《新青年》上發(fā)表《青春》一文,認為中國當時正處在黎明與黑暗之交,中國的黎明即將來臨,中國的青春即將來臨,并由此進一步提出了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的主張。他所撰寫的《青年》、《孔子與憲法》等文,都是洋溢著戰(zhàn)斗激情、振聾發(fā)聵的好文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