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馬敘倫先生常被人誤歸入馬家兄弟之列,不妨也放在此處一敘。馬家兄弟是浙江鄞縣人,而馬敘倫是杭縣人。馬敘倫是北大哲學系的教授,講宋明理學,也講莊子,其實他通舊學的各個方面,講課總是貫穿百家,兼及儒、道、釋,亦精于書法。
馬敘倫先生平常為人雖偏于傳統(tǒng)一面,但一關信仰所及,做出來的事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少年時他曾師事陳介石,曾應陳之邀,任教廣州兩廣方言學堂。當時的他年輕氣盛,目空一切,竟說“廣東沒有一個通人”。廣東籍的同事聽說后,都不與他來往,甚至粵籍學生也不聽他的課,他竟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只得離開。他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是老同盟會員,還曾參加南社、編輯《國粹學報》、《大共和日報》等,民國以后任過浙江省民政廳廳長等職。后來,他應聘北大,講授老莊哲學,對儒、道、釋諸家兼而通之,著有《莊子義證》等。
馬敘倫曾自述其信仰說:“人生墜地,即入社會,唯有兩利,以了此生,至于得禍得福,各隨姻緣,權在于已者,即看明環(huán)境,權量輕重,趨于合理,自然得福。若環(huán)境所迫,禍不過避,則安而受之,生死不計?!睆氖旅裰鬟\動,馬先生向來是不惜身家性命的。20歲結婚時,他寫了一副對聯(lián),掛在新房門口,上聯(lián)為“卿桴獨立鼓”,下聯(lián)是“我揭自由旗”,豪情壯志,放言無忌。在清末言論限制最嚴厲的歲月里,他也曾在西湖游艇里高唱:“一擊滿湖(諧“滿胡”音)煙雨破,誰家天下舉杯看?!?916年袁世凱稱帝,時任北大文科教授的馬敘倫憤然道:“是不可以久居矣?!奔慈?,他便離職而去,一時有“掛冠教授”之譽。20世紀40年代他為反對專制組織民主促進會而奔走呼號,在南京下關車站被特務毆傷。周恩來當時曾親赴醫(yī)院慰問。毛澤東對馬先生的道德文章也頗為推崇,進北京后曾親自登門拜訪,新中國成立伊始即親自指定馬先生與郭沫若、茅盾、范文瀾等7人組成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49年至1954年,馬敘倫先后出任新中國第一任教育部長和高等教育部長,他建議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新中國的國歌。1953年元旦宴會上,馬先生曾與毛澤東主席比肩而坐,上下臺階均由毛澤東親自攙扶。
為了表達對愛國民主人士的敬仰和紀念,中國郵電部于1994年2月25日發(fā)行了一套愛國民主人士紀念郵票,其中就有紀念馬敘倫的一枚。
食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文人學者常與美食佳肴結緣。蘇東坡、李漁、袁牧、曹雪芹等大名家,便同時也是美食家。在舊北京餐館食譜中有三種以當時名人命名的肴饌:趙先生肉、張先生豆腐、馬先生湯。其中的“馬先生湯”即為馬敘倫先生所創(chuàng)制。當時北平中山公園辟有茶座,乃社會名流品茗雅談之處。馬先生也常光顧其中的川黔餐館長美軒。長美軒中菜燒得好,唯獨湯不甚佳。馬先生遂將自己所創(chuàng)“三白湯”的制作方法告訴廚師。三白,即白菜、筍和豆腐,因三物皆白,故名。該湯原料雖簡單平常,做法卻十分復雜,不但主料要選最好的,還要配以雪里蕻等20余種作料。馬先生在《石屋余瀋》中說:“此湯制汁之物無慮二十,且可因時物增減,惟雪里蕻為要品……”長美軒仿制后命名為“馬先生湯”。此湯推上餐桌后,品嘗者無不嘖嘖稱贊,后來便成為長美軒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