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趙蓉江就辭職回家了。若干年后,女主人的兒子中了進士,想到母親守節(jié)一生,就向當局申請旌表。事情就是如此的巧合,趙蓉江正是該事的主管領(lǐng)導(dǎo)。女主人的兒子每次申請,每次都被駁回。兒子不解,回家問母親。母親就拿出一個小盒,讓兒子交給趙蓉江。于是滿心疑問的兒子拿著小盒子找到了趙蓉江。趙蓉江打開盒子看見里面有斷指兩枚,心中自然明了,于是旌表一事很快就審批通過了。
根據(jù)這個故事,可知女主人并非尋常粗鄙農(nóng)婦,也是有一定家教有一定文化的。料想那時夜半叩門也是情不自禁,由此也可以看出守節(jié)不易。
清代中期戲曲作家沈起鳳所作的《諧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女人十七歲出嫁,十八歲守寡,丈夫死時留下一名遺腹子。此后一直守節(jié)到八十多歲,兒孫滿堂。臨終之前,婦人召集各輩媳婦,向她們訴說了自己年輕守寡守節(jié)時的艱辛與難忍,告誡她們守節(jié)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她還勸說她們?nèi)绻麤]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就不要守寡,早早找個人改嫁。想必這位節(jié)婦深知守寡的苦楚,她在以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勸說后輩別守寡。她是開明的,那是因為她有開明的本錢,否則恐怕其真要被攻擊得體無完膚了。
千百年來,女人們受盡各種凌辱和壓迫,尤以貞操這副枷鎖最是沉重。今天,盡管歷史已經(jīng)將這一頁翻了過去,但那些尚屹立在大地上的一座座貞節(jié)牌坊,仍舊在訴說著一個個女人悲慘孤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