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歐洲引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

新歐洲風云:歐洲諸國的崛起、衰落和復興 作者:文天堯


1914年6月28日,歐洲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陽光燦爛。

那天,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檢閱完軍事演習后,驅車前往薩拉熱窩市政廳。當汽車途經(jīng)一個繁華街口時,忽然響起槍聲。兩聲槍響后,大公夫婦均中槍身亡。不久,刺客——一名塞爾維亞人被抓捕歸案。刺客名叫普林西普,他之所以要刺殺大公夫婦,完全是因為斐迪南大公是個主張奧匈帝國吞并塞爾維亞的帝國主義分子。普林西普過激的愛國行為,顯然給了奧匈帝國一個對塞爾維亞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

事實上,暗殺事件發(fā)生前的歐洲,本已是一片鶴唳風聲之勢。歐洲乃至世界已經(jīng)處于戰(zhàn)爭的陰霾之下,揮之不去。那時的歐洲已經(jīng)分為兩大陣營——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王國三國締結的“同盟國”,由法國、英國和俄國三國組成的“協(xié)約國”?;閷α⒌膬纱箨嚑I,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隨時就會兵戎相見。

歐洲這種一觸即發(fā)局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19世紀70年代初,普魯士為了統(tǒng)一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不惜與法國大打出手。一場戰(zhàn)爭下來,普魯士大獲全勝,而德意志帝國也由此建立。而法國呢,它不僅失敗了,而且是慘敗——戰(zhàn)敗的法國最后不得不割地賠款。這樣的結果,讓德法兩國結怨更深。

為求自保,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采用了縱橫捭闔的策略。他本想和奧匈帝國、俄國結盟。殊不知,這個同盟卻先內(nèi)訌了——俄國因巴爾干半島的問題與奧匈帝國發(fā)生了利益沖突。如此一來,德國只能二者選其一。最終,奧匈帝國成為了德國的盟友。與此同時,俾斯麥又看上了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有利益沖突的意大利。這樣,才有了后來的“三國同盟”。作為被德國一腳蹬開了的俄國,在得知德奧結盟后十分憤怒。最終,俄國在1892年與法國結盟。1907年,法國、英國、俄國,它們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力量的威脅而再次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與“三國同盟”相對立的“三國協(xié)約”。

所以說,戰(zhàn)爭的種子早就深種,薩拉熱窩事件不過就是歐洲火藥桶的引信,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

其實,一戰(zhàn)的發(fā)生,怎么看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剛剛進入20世紀,歐洲的兩大軍事集團就開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1900年,德國大張旗鼓地發(fā)展海軍,對海軍規(guī)模大加擴充。對此,英國很是緊張,為了保持自己在海上的優(yōu)勢,從1905年開始,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艦。德國不甘落后,1907年,德國也開始建造無畏艦。倍感壓力的英國不得已,遂采取“以二對一”的海軍政策以相應付。所謂“以二對一”,即英國要保持自身無畏艦數(shù)為德方的兩倍。激烈的造艦競賽,不過是兩大軍事集團互不相讓的一個表現(xiàn)。

事實上,審時度勢,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興起之際,歐洲諸國要保持優(yōu)勢也不得不“爭”。而這個“爭”,既體現(xiàn)在歐洲本土,也體現(xiàn)在歐洲之外廣袤的殖民地上。

先說說歐洲諸國在歐洲以外的爭奪。環(huán)顧整個歐洲,在德國崛起前,歐洲大陸也算得上是“均勢”狀態(tài)。當歐洲的各路神仙眼巴巴地看著德國日益壯大,甚至還加入到與自己爭奪殖民地利益的隊伍時,歐洲的是是非非就更加多了。德國成為英國、法國等歐洲“老資格”國家的眼中釘,說白了,就是因為其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這無疑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的原有利益。比如,德國因覬覦摩洛哥的利益,就與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的關系變得十分緊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