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戰(zhàn)之后英國人只是對把持歐洲感到力不從心,那二戰(zhàn)的結果則是徹底讓“英國的歐洲”不存在了。
在一戰(zhàn)中戰(zhàn)敗的德國,其國內的極端納粹勢力于20世紀30年代崛起。那時的英國面對德國的咄咄逼人,卻只能以妥協(xié)的綏靖政策來回應。很快,英國自食苦果,二戰(zhàn)爆發(fā),納粹法西斯將其中之一的矛頭指向了英國。此次,歐洲戰(zhàn)火燃及英國本土,英國諸多城市遭到了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二戰(zhàn)結束,英國與盟國攜手打敗了德國,打敗了法西斯。這個結果,在英國人看來,那是自己的無私奉獻換來的。換言之,英國覺得是自己使歐洲大陸重獲了新生。
既然英國人自認是歐洲諸國的“恩人”,那很自然,他們就會期望享受到“恩人”的待遇??墒?,事與愿違。作為勝利者的英國,它失去了主導歐洲的能力,它已經無法自如周旋于歐洲大陸各國之間,也無法獨立決定歐洲的事務,更無法維持歐洲與美國的“均勢”。
此時的英國,既是不甘與歐洲聯(lián)合,又是不敢與歐洲聯(lián)合。所謂不甘,是英國不愿承認自己明日黃花的命運;所謂不敢,是英國根本無法抹去其自以為的歷史光輝。所以,不甘和不敢的結果,就是“英國的歐洲”不存在了,只不過其余音還在,甚至是影響至今。
當“英國的歐洲”不得不變成“英國與歐洲”,英國發(fā)現(xiàn),自己還真得想個萬全的應對之策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