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美國說“不”(1)

新歐洲風云:歐洲諸國的崛起、衰落和復興 作者:文天堯


總有人揶揄法國人是“持二等車票,卻想坐頭等車廂”。也對,這個國家就是以二流國家的實力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流大國的角色。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是當時西方諸國中唯一敢對美國人齜牙的。

法美之間的利益之爭由來已久。前面已經提及,一戰(zhàn)后,在德國賠償問題上,法、美、英三國是各有各的算盤。為此,法國沒少和美、英發(fā)生摩擦,爭吵不休。當然,法國與英國走得還是近些,相比而言,法國與美國的矛盾更大。再說到二戰(zhàn),這里頭法國與美國也有一番恩怨。在戴高樂的“戰(zhàn)斗法國”扯旗抗戰(zhàn)時,美國政府明知維希法國的貝當政權是屈膝降敵的,但美國政府卻仍與貝當政權保持了多年的外交關系,遲遲不肯承認“戰(zhàn)斗法國”的合法地位。

論起來,“戰(zhàn)斗法國”若不是有英國的支持,恐怕早就夭折了。而沒有英國的力挺,“戰(zhàn)斗法國”恐怕也無法轉正,法國也無法保住于西方聯盟的第二把椅。所以,戴高樂是很看重英國的。或者說,戴高樂尤為看重能幫助法國的王牌:英國的支持,丘吉爾的支持。很難想象,如果法國沒有了英國的支持,而戴高樂失去丘吉爾這個戰(zhàn)斗伙伴,那法國于國際上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不知道戴高樂是無意還是故意忽略了,他眼中所謂的強大盟國英國,所謂的可靠伙伴丘吉爾,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其命運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自己不甚喜歡的美國。

坦白說,戴高樂或者說是法國人,都沒有喜歡美國的道理。一戰(zhàn)后法美兩國間發(fā)生的不愉快就不說了,單說在二戰(zhàn)尾聲之時,美國人就干了件讓法國人很不爽的事情。當時,美國曾策劃在法國實行軍事占領制度,以便戰(zhàn)后將法國變?yōu)樽约旱母接箛?。正是美國人的心懷不軌,迫使戴高樂將“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稱“臨時政府”。同時,戴高樂更加積極地派遣“戰(zhàn)斗法國”的正規(guī)軍與反法西斯盟軍攜手作戰(zhàn)??吹健皯?zhàn)斗法國”也有“斐然”戰(zhàn)績,美國人這才打消了軍事占領的念頭。

美國人是不打法國的主意了,但那時的“臨時政府”,其外交處境仍是異常艱難,直到1944年10月,美、英、蘇才承認“臨時政府”的合法地位。而對于此,戴高樂心里一直認定是美國在從中作梗。

因為法國一直對美國抱持不信任的態(tài)度,而美國也一直排斥法國,兩國的關系始終是別別扭扭的。可是,法國也有自知之明,自己憑什么能與美國抗衡?審時度勢,再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法國人也就不得不竭力與英國、蘇聯套近乎。

法國與英國套近乎,是因為它需要依靠這個西方盟友。那時的法國不奢望自己是“歐洲第一”,但求位列第二就心滿意足了。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不錯,法國正因為與英國結為同盟,才得以在二戰(zhàn)后躋身“大國”行列。而法國與蘇聯套近乎,則暗合了恩格斯評價1842年英國危機時所說的話:“這個革命的開始和進行將是為了利益,而不是為了原則,只有利益能夠發(fā)展成為原則”。法國向蘇聯拋出橄欖枝不正是如此嗎?因為法國要借這個堪與美國比肩的國家來提升自己的身價,哪怕這個國家是“紅色”的,它也在所不惜。為此,1944年12月,法國與蘇聯簽訂了為期20年的《法蘇同盟互助條約》。

法國與英國、蘇聯結成“友好”,法國與美國有心結,這些說穿了不過都是利益在作祟。這其中,誰是誰的棋子,誰又是誰的靶子,都會因時、因勢、因事而發(fā)生變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