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多時的戴高樂重新執(zhí)掌法國,可謂是時勢造英雄。1958年5月13日,一些極端的殖民主義者在阿爾及利亞的首都發(fā)動了針對法國第四共和國的武裝叛亂。此時,法國人再次想起了這位昔日的民族英雄。
事實上,戴高樂也確實可以出山了。在第四共和國時期,雖說法國在外交上表現(xiàn)得軟弱無力,但與此同時,法國的綜合國力卻在不斷增強。人有底氣自然聲音洪亮,國家也不例外。戴高樂在法國有能力于歐洲、于世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時復出,就如當初他識時務地急流勇退一樣,不過是順勢而為。而戴高樂時代的到來,也說明了法國人不愿再對山姆大叔忍氣吞聲、俯首帖耳。
“高盧雄雞”想昂首挺胸不難,但要引頸高歌卻多少還有點力不從心。法國,不管其怎么努力,其綜合國力始終停留在二流水平。為此,法國不得不借助歐洲發(fā)揮世界影響。
還在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就已經(jīng)在歐洲尋求盟友。法國希望歐洲諸國能抱團取暖,法國更希望自己能在這個“團”的中央位置。為了達成此目的,法國不惜與西德一笑泯恩仇。1952年,由法、意、西德、比、荷、盧6國共同組成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數(shù)年之后,6國政府又成立了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共同市場,而后來的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成立的。
“借助歐洲發(fā)揮世界影響”的策略果真有效,戴高樂時代的法國,國際地位明顯上升。于是,法國人對戴高樂所說的話深信不疑:“相對衰落不等于甘居平庸”。就這樣,法國這個實力為二流的國家,也矢志不渝地將那個“大國夢”一直做了下去,直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