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已經(jīng)昏暗,逐漸變成了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咫尺之間,難分敵我,大家只能摸索著戰(zhàn)斗。
南軍在戰(zhàn)斗中將“揣馬蹄”與“一窩蜂”等火器埋藏于地,臨戰(zhàn)時用來對付燕軍?!按яR蹄”這種火器顧名思義,是一種用于伏擊戰(zhàn)馬的武器,估計與火蒺藜差不多。而“一窩蜂”則是一種與神機箭相似的多發(fā)型火箭,一般將32支火箭放入一個六角形的長桶中,桶內還布置著多層平面格板,格板中間有著蜂巢一樣密集的洞。每一支火箭分別插入格板的一個洞里,而所有火箭的引線則集中束縛在一起,伸出桶外。使用時只須將引線點燃,桶內的火箭就會齊發(fā),射程可達百步。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要將“一窩蜂”埋藏于地下發(fā)射呢?那是因為各類大型火器在沒有配備專用的炮架及車輛的情況下,埋地射擊是常有的事。
此外,南軍在作戰(zhàn)中可能還動用了手銃,自從沐英于1388年首次在南方排列疊陣連續(xù)射擊火器以來,這種戰(zhàn)法就得到推廣,當時應該普及到了北方。但是,南軍犯了一個戰(zhàn)術錯誤,就是他們舉起火器射擊時,閃爍的光亮反射到自身披掛的鎧甲上,在黑夜中特別醒目,從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成為了燕軍攻擊的目標。
燕軍沒有南軍那么多火器,他們專門向火光閃耀的地方攻擊,或者刀劈,或者射箭,殺傷了很多敵人。
夜已深,雙方精疲力竭,各自收兵。燕軍宿于白溝河之北。朱棣帶著數(shù)名騎兵殿后時,迷失了方向,他下馬伏地觀察白溝河河水的流向,才分辨清楚東西南北,順利回營。
25日,燕軍步騎兵10余萬渡河再戰(zhàn)。
南軍也布陣備戰(zhàn),陣容寬達數(shù)十里。李景隆為了避免這個超級大陣營在進退之間引起騷亂,決定在戰(zhàn)斗中不再輕易出擊。
燕軍大將朱能率領萬余騎兵突擊,但沖不動南軍穩(wěn)守的戰(zhàn)陣。朱棣親自帶領數(shù)十名騎兵出其不意地從南軍陣線的左掖殺入,而燕軍一大批精兵緊隨其后蜂涌而至。雙方人馬剎那間混淆在一起,鬧哄哄地亂成一團。很多將領都不清楚部屬的具體位置,大多數(shù)人不得不各自為戰(zhàn)。
南軍為了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派出2萬余人兜路前進,企圖威脅對手的側后。朱棣望見燕軍的背后煙塵滾滾,及時察覺到南軍的意圖,立即率領部分兵力返回去,將偷襲的南軍攔截于河邊堤岸。經(jīng)過苦戰(zhàn),擊退了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