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塞上風云
朱棣首次北征之后,并沒有放松對蒙古諸部的戒備,除了下令邊將要注意修治軍事?lián)c的壕溝、墻垣之外,自己有時也會親自離京北上到邊境視察。
隨著時間的流逝,羽翼漸豐的瓦剌掌權(quán)者馬哈木、太平、禿孛羅盡管表面上仍然和明朝保持著藩屬關(guān)系,但反跡已經(jīng)一日比一日明顯——政治上,他們偷偷地選了一位名叫“答里巴”的傀儡為汗;軍事上,則出兵入侵韃靼的地盤,暴露出吞并韃靼的野心;甚至擅自扣留明朝使者、企圖侵略明境。
阿魯臺把瓦剌三王擅立大汗的事告訴了明廷,請求明軍發(fā)兵討伐瓦剌,并表示愿意做先鋒,他的政治姿態(tài)獲得了朱棣的豐厚回報。1416年(永樂十一年)7月,明朝正式敕封阿魯臺為“和寧王”。元代“和寧路”始名“和林”。因此,所謂的“和寧王”其實就是和林王。不久,朱棣又授予阿魯臺諸多部下予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zhèn)撫之職。這時,兀良哈三衛(wèi)也納馬3000贖罪,朱棣宣布赦免其過去擾邊之罪。至此,明朝與韃靼、兀良哈三衛(wèi)已經(jīng)結(jié)成了共同對付瓦剌的政治聯(lián)盟。
1416年(永樂十一年)11月,朱棣令部將巡視寧夏、大同、山西等邊境之地,并挑選精兵;同時調(diào)潼關(guān)、莊浪、鞏昌、西寧、平?jīng)鲋T衛(wèi)兵駐防宣府;還從遼東等都司調(diào)遣兵馬增強宣府、大同的防御力量;隨后又令武平、歸德、睢陽、淮安諸衛(wèi)兵會合于北京。
1417年(永樂十二年)春,朱棣經(jīng)過準備,率軍親征瓦剌。
這次北征,明軍仍然號稱“50萬”,瓦剌方面應戰(zhàn)的軍隊為3萬余人。
朱棣二次北征的進軍路線基本上與首次北征時追擊韃靼大汗本雅失里的路線相同。巧合的是,二次北征的主戰(zhàn)場所在地忽蘭忽失溫在克魯倫河及斡難河之間,與首次北征的主戰(zhàn)場所在地斡難河畔亦相距不遠——同在和林地區(qū)之東。這對朱棣來說,也是舊地重游。
3月27日,朱棣親率大軍由北京安定門出發(fā)。他特地帶了皇太孫同行,目的是讓皇太孫親歷戰(zhàn)陣,經(jīng)受考驗,而且也沒有隱瞞北征的企圖,在途經(jīng)沙城時還舉行了大閱兵。
北征大軍通常利用早晨至中午這一段時間行軍(有時也利用中午至傍晚這一段時間行軍),其余時間休息,因此進軍速度不算快。從3月27日于北京出發(fā),到六月初七在蒙古高原腹地忽蘭忽失溫與瓦剌主力作戰(zhàn),歷時3個多月。在這3個多月的行軍時間里,明軍只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二及初三這三天是全日行軍的,他們在行軍時每隔十多天便休息2至4天,其中在興和及沙城一帶還休息了10天。與上次北征一樣,他們每進軍一段路程便駐扎在預先筑好的城寨里。顯然,這次北征仍然是采取步步為營、穩(wěn)扎穩(wěn)打的進軍方式,朱棣先令成安侯郭亮督運糧草到萬全,之后,又令忻城伯趙彝,建平伯高福,尚書吳中、郭資,都御史李慶,通政馬麟督運糧草,都指揮王煥等以騎兵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