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識字:“催熟劑”透支孩子未來
生活寫真
越越是一個“識字神童”,他在入園上小班時,識字量就已達到4000多字。一進到班里,他就走到圖書架前,一本本地看書。他看書時的專注力非常強,一般能持續(xù)30~40分鐘。越越的知識面比班里的其他小朋友要廣,經(jīng)常追著老師問“為什么”。老師們感嘆道:這孩子真聰明!
但是,越越的口語表達能力卻明顯低于其他孩子,發(fā)音不清楚還略帶口音,平時他也不愿意用語言與人交流。入園僅僅幾周,老師們又開始對越越“刮目相看”:一天,大家一起看書,越越看完了自己手里的書,扭頭看了看旁邊小朋友的,突然對著那位小朋友的臉就是一巴掌。被打的孩子愣住了,老師也愣住了!老師趕忙把越越拉到旁邊問:“為什么呀?”“我想看那本書。”“那你為什么不跟小朋友說呢?”越越的臉上有些茫然
越越在看書或與老師交流書里的內容時,是一個積極求知的孩子;在參加其他身體活動、動手操作活動的時候,是一個探索興趣不強、堅持性較弱的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是一個不善于用語言表達而又明顯具有肢體攻擊性的孩子。目前看來,他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平衡的趨勢。
品 悟
“一歲能背誦五言絕句,兩歲識字2000個、背誦30首以上古詩,三歲識字達到3000個,四歲左右能流暢地讀書、看報紙,五六歲時會使用漢語字典,喜歡古典文學或現(xiàn)代文學”,這是一些早教機構用來招攬生意打出的金字招牌。面對這些沒有科學依據(jù)的不負責任的宣傳和不菲的培訓價格,家長們竟趨之若鶩,爭相解囊。很多家長以孩子早識字、多識字為榮。但是,在超前識字的狂熱與躁動中,卻很少有家長冷靜地思考:超前識字符合教育規(guī)律嗎?超前識字是不是孩子的真正發(fā)展所需?這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還是在透支孩子的未來?
中國人自古以來似乎就有一種深深的情結:對識字的崇拜,對兒童提早識字的偏執(zhí)追求。“我們家孩子都認識4000字啦!”這種類似的,充滿著驕傲的話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家長的交流當中。這似乎傳達著,越小的年齡認識越多的字代表著孩子超出其他孩子的智慧,代表著孩子在起跑的時候遙遙領先,代表著家長有本事。
“三歲能詩,五歲能文,七歲能為孔子師,十二歲當了上卿”等說法的流傳,無不體現(xiàn)著世人對“神童”的渴求態(tài)度。這并不排除有些超常兒童少年有成,可是如果帶著對某些“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這類口號的誤解和偏信,我們的家長往往會作出一些錯誤的判斷和不適宜的教育行為,還特別容易滋生不良的攀比心理。例如,“別人家孩子能認識這么多字,我們家孩子也必須這樣”;“識字越多的孩子就是越聰明的孩子”;“識字量大就是語言發(fā)展得好”,等等。
北京師范大學馮曉霞教授表示,由于孩子的記憶是比較短暫的,除非是不停地強化,否則很難保持長久。大量識字、機械地背誦會占去孩子大量的時間,使他沒有時間游戲,沒有時間去和其他小朋友交往。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顯然是十分不利的?!拔覀儾环裾J個別孩子對識字是有興趣的,但即使有這樣的個別孩子,也不能將其作為一個普遍的東西加以推廣,因為人是千差萬別的,有的人早慧,而有的人則是大器晚成的?!瘪T曉霞表示,“一歲能背誦五言絕句,兩歲識字2000個、背誦30首以上古詩,三歲識字達到3000個 ”這樣的標準顯然是沒有根據(jù)的,絕大部分孩子根本達不到?!皹藴实闹朴喪且粋€非常復雜、非常慎重的過程,一個合理的標準,應該是60%~80%的孩子能夠達到,而這個標準顯然是非常不科學的。”
孩子識字,可以通過機械重復的訓練達到一定數(shù)量。問題在于,孩子只是鸚鵡學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機械訓練時學習的枯燥、壓力的痛苦,給孩子帶來的身心傷害是無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