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說:“靜則生明?!痹诿鎸щy時,人們應該有良好的心態(tài),做到不緊張;面對煩惱時,則不可焦躁,而應該保持心平氣和,這樣才能在為官時掌握主動。在曾國藩的為官訣竅中,“靜”很重要。
剛考中進士時,曾國藩躊躇滿志,得意非凡??墒?,為官之后,由于治國平天下的志氣一時無法伸展,加上初入仕途缺乏為官的經(jīng)驗,更由于耐不住翰林的清苦和孤寂,當時的曾國藩脾氣極其暴躁,動輒申斥仆人。曾國荃被接到京城隨他學習,也因無法忍受他的脾氣憤而歸鄉(xiāng)。
正是在這個時候,曾國藩拜了唐鑒為師,精研理學。唐鑒針對曾國藩“忿狠”的缺點提出了“主靜”的建議。曾國藩聽了這一教誨,也覺得“靜”字功夫正是他所缺乏的。由此,他開始在“靜”字上下功夫。
唐鑒又推薦曾國藩向倭仁學習。倭仁是晚清時代知名的理學家,他教曾國藩通過靜坐、札記等自省工夫,戒除私欲。
經(jīng)過兩位師友的教導,曾國藩每天自我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這對年輕好動的曾國藩來說,極為不易。
因為浮躁,曾國藩的情緒反復無常。越是如此,越是浮躁。曾國藩認識到“靜”字的作用后,反思自己,他認為自己之所以不能有大的成就,都是心太浮躁所致。
由于生性剛狠,曾國藩的前半生頗多波折,尤其是他擔任京官期間以及初為團練大臣時,常常因為沖動而有過激的言行,處事很不冷靜,因此官場人緣極差。
等再次出山練兵打仗時,經(jīng)過一番反省,在與上下級周旋,與敵軍對陣,久經(jīng)磨煉之后,他才對“靜”字工夫的體悟更加深刻。
在當時的情勢下,他不僅要應付朝廷對自己的猜忌以及官場上的斗爭,更要全力對付太平軍。如果不夠冷靜,等待他的恐怕就是兔死狗烹的悲劇。
在磨煉中,曾國藩逐漸成熟,頭腦越來越冷靜,為人處世自然也變得圓滑老練起來。尤其是他復出之后的慎言慎行,更是可見其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
所以,后來大家都向曾國藩“勸進”之時,曾國藩是冷靜的,非但沒有“起兵舉事”,反而做出“急流勇退”的決定,面對高官厚祿,面對更進一步,曾國藩能夠把持淡泊寧靜之心,不僅難得,更可謂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