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忍”很符合孟子的這段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p>
可以說,曾國藩的一生就是磨煉的一生。對曾國藩來說,養(yǎng)成能忍、會忍的品性是一個人成熟、有修養(yǎng)的標志。
曾國藩的一生充斥著挫折,尤其在與太平軍較量的過程中,失敗的次數實在太多了。他的軍事生涯中,有數次慘敗。
一次又一次的慘敗讓曾國藩灰心喪氣,乃至蓬頭垢面,不飲不食,甚至寫下了遺囑。但是每次,曾國藩都能跳出自殺的心理糾結,重整旗鼓。正因為具備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曾國藩才取得了勝利。
有失敗才有成功,這是歷史上許多成功者所證明了的真理。一般而言,經過艱苦的磨煉或一系列的挫折,才更易使人具備成功的品質。
經歷挫折,忍受磨練,才能進步。失敗與挫折,給人的是磨煉,更是教訓。一個杰出的人,能夠從失敗與挫折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曾國藩正是屢經失敗與挫折的磨礪,才成就一番偉業(yè)的。
在給自己的學生黎庶昌的信中,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從古奇人杰士類皆磨礪中來,艱巨雜役,磨礪也;米鹽繁瑣,亦磨礪也?!?/p>
同治三年,曾國藩給江西一候選縣丞也講了一番話:“古來忠臣孝子,多半是處逆境磨煉出來的。若一片順境,有何難處?”
對人來說,失敗是常有的事,但是對失敗而言,每個人的態(tài)度卻大相徑庭。有的人把失敗看做一種考驗,把它當成了達到成功頂峰的必經之路;而有的人認為失敗是一片巨大的烏云,遮住了太陽,從此再無光明。
曾國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在于他能夠從挫折中看到希望,最終能夠戰(zhàn)勝失敗、戰(zhàn)勝自我。
對曾國藩這樣的人來說,挫折、困難不僅沒有成為走向成功和勝利的障礙,反而成了一種鍛煉的資源。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具有堅強的意志,這種強大意志力的存在產生了兩方面的作用,一來可以讓他承受挫折和磨難,二來能夠引發(fā)反作用力,刺激他不斷向上。
有了這種意志,才能成為真正能忍的人;沒有這種意志,銳氣就會很容易被磨掉,棱角也會被削掉,變成不堪大用、只知“忍氣吞聲”的廢人。很顯然,曾國藩決不會這樣,所以他成功了。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面對失敗、挫折,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咬牙立志、徐圖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