蜆子確實是一道水鄉(xiāng)美食,剝了殼的蜆子肉炒韭菜,算得上是過去清苦人家的一大美味。撈回來的蜆子放在水盆里,讓它們悄悄地張開嘴,一夜吐盡泥沙,再放鍋里用沸水一“哈”,一個個小扇子似的殼全都張開來,用手輕輕一抹,蜆肉就下來了。蜆肉除了炒韭菜外,燒豆腐,炒雞蛋,炒蒜苗,炒青菜頭,都是有著說不出的妙味。要是將蜆子連殼洗凈煮沸,煮到一只只都張開了嘴,露出雪白腴嫩的蜆肉,加上姜、蔥、鹽、味精,以及醬油、糖、黃酒、麻油一拌,嘬一個放嘴里輕輕一吸,肉就鮮鮮地落舌頭上了。這煮蜆子講究火候,煮嫩了,蜆子門戶緊閉,吃起來不爽,蠻咬硬啃地弄開,里面半生不熟,鮮味明顯沒提上來。要是煮過了頭,蜆殼大開,鮮味全都溶到水里去了。只有煮到蜆殼剛開一條細縫,佐料滲得進,鮮味跑不出,蜆肉色澤晶瑩,口感一流,才是恰到好處。
那年油菜花金黃時,我在吳江吃過一回蜆子,是產(chǎn)自元蕩里的所謂黃蜆,像燒高湯螺螄那樣烹飪出來,鮮、嫩、香、辣,風味絕佳。就是將蜆子配以紅尖椒、姜、蒜、豆豉、鹽糖等佐料,猛火翻炒到蜆口張開,再噴上料酒,擱點豬油,入一勺高湯后勾稍許芡,香鮮襲人,味道濃郁。黃蜆很容易熟,受熱過度肉質就會縮小變老,所以一定要大火快炒。有人說蜆子最好的吃法是蒸著吃,原汁原味,保留了蜆的濃鮮。只是蜆子入鍋前一定要提前洗凈從水里撈出,瀝干水,要不然,入鍋后會滲出來很多水,那就很難有濃郁的味道了。蜆子是腥物,清蒸少了醋辣壓不住陣腳,故姜蔥要舍得放足,加上一些陳皮絲,起鍋時桔香四溢。
蜆子煮湯也很棒。以絲瓜、冬瓜什么的配上蜆子,煮成乳白的一盆湯,微腥里透著甜絲絲的鮮香,一氣能喝下大半盆。一盆蜆子湯喝完了,桌上留下了一大堆的蜆子殼。想到此前伸筷子在湯里撈蜆殼,撈上來有的附了肉,有的卻空空如也……就如同我們做著每一件事情時的那份結果之于希望,你不知道哪些會怎樣,哪些又會怎樣,但卻不會放下筷子。猶似行走在這人世間,無論事業(yè)還是情感,在打撈時,都有著一份長與短、執(zhí)與棄之間的坦然拿捏。
在我早年的鄉(xiāng)村歲月里,最慣常吃法,就是蜆子肉炒咸菜。飽吸了咸氣的蜆肉,個個縮得緊緊的,比黃豆米還小,卻又如同膠飴一樣軟軟中透著一股綿長的咬頭。那時的蜆子,和螺螄一樣命賤,都是根本不值錢的東西,有時白送人家都不要,河里太多了嘛。春天到了,通著長江的小河里會進來許多撈蜆子的小船。船尾都拖著一張鋼絲焊制的勺型蜆網(wǎng),在有沙的河段里慢慢貼著河底往前抄行,隔一段,起一下網(wǎng)。有時船會在某一處河灣泊下,下來幾個穿著那個年代笨重防水衣的人,端個鐵畚箕樣的物件,像淘金沙那樣一畚箕一畚箕地淘著河蜆。他們忽而彎腰,忽而挺身,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辛苦勞作,一兜兜的蜆子倒入船艙,再裝進半人高的竹簍中。當?shù)厝硕颊J為這些下江佬是為了得到蜆殼運回去做鈕扣,沒有誰相信這么多的蜆子肉會賣得出去。哪里不長蜆,為了吃點蜆肉,至于如此一番折騰么?
眼下的長江邊,河蜆幾乎絕跡,沙灘上,再也看不到那一個個白生生的鈕扣般大的蜆殼了,十來歲的孩子已不知蜆為何物。要吃河蜆,只有往太湖邊去……我們真的早已喝干了自己的那碗蜆子湯么?又至油菜黃到天邊的時節(jié),想來,真有隔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