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盜墓與風水(5)

古墓賊影 作者:滄海滿月


泰陵于弘治十八年六月初五正式興工。當時動用了各種工匠及官軍上萬人,四個月后,玄宮落成,孝宗正式葬入陵內(nèi)。又過了六個月,陵園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整個陵寢建筑包括:“金井寶山城、明樓、琉璃照壁各一所,圣號石碑一通,羅城周圍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門三座,香殿一座為室五,左右?guī)?、紙爐各兩座,宮門一座為室三,神廚、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橋五座,神宮監(jiān)、神馬房、果園各一所。”

雖然動用了大量的人力,也經(jīng)過仔細的籌劃,但泰陵在修建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各種意料不到的情況,據(jù)祝允明《九朝野記》和孫緒《無用閑談》記載,泰陵營建中在開挖玄宮金井時,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噴不止?!崩舨恐魇聴钭悠饔H眼看到,如實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風水觀念中,金井出水,被視為不祥。這樣一來,泰陵非改址不可。當時的督工太監(jiān)李興,非常受武宗寵信,見有人對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見,十分氣惱。于是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說楊子器“誹謗狂妄”。武宗不問青紅皂白,下令將楊子器關(guān)進了錦衣衛(wèi)大獄。

其他知情官員見狀再也不敢提這件事,更不敢為楊子器分辯求情。恰巧,這時有個新被起用的知縣,莆田人邱泰,來到京城,見京城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就上疏說:“子器此奏甚有益,蓋泰陵有水,通國皆云。使此時不言,萬一梓宮葬后有言者,欲開則泄氣,不開則抱恨終天。今視水有無,此疑可釋?!蔽渥谟X得有理,命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蕭敬押解楊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驗證。楊子器料到李興、李會堵住泉眼,自己此去兇多吉少,早晨臨行時賦詩一首:

禁鼓元聲曉色遲,午門西畔立多時。

楚人抱璞云何泣,杞國憂天竟是癡。

群議已公須首實,眾言不發(fā)但心知。

殷勤為問山陵使,誰與朝廷決大疑。

他自比春秋時代向楚王進獻美玉的卞和,認為自己做了杞人憂天的傻事兒?,F(xiàn)在,不知朝中誰能為自己雪清這不白之冤。眾官員也為楊子器擔心,怕他慘遭李興毒手。

蕭敬押著楊子器到了泰陵,李興果然率領一群打手趕到。此時李興早已堵住泉眼。他們見了楊子器先是痛罵,接著又要鞭打。蕭敬連忙阻止,對他們說:“水之有無,視之立見,何必如此?”又對李興說:“士大夫可殺,不可辱也?!?/p>

回宮后,蕭敬稟報了泰陵金井無水的情況。太皇太后王氏(憲宗皇后)在宮內(nèi)聽說這件事,傳旨說:“無水則已,何必罪人!”楊子器才官復原職,避免了一場殺身大禍。

其實,泰陵金井即使沒有出水,但從“風水”的角度看,該陵所在位置的確存在不少不合于“吉壤”條件的地方。如梁份在《帝陵圖說》中就曾這樣評論泰陵的風水:“山顛巨石,土山戴之。而靈域之脈實生其下,蓋天壽山外之山。淆然雜亂,地氣不正,穴結(jié)無情,非可為弓劍之所也。況乎黑嶺南障,一無所見于前。賢莊、灰?guī)X之水出其左,錐石之水出發(fā)其右,二水雖合,環(huán)繞南流,流而散也……則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談遷在《國榷》中也說:“泰陵臨溪水,直流若干里,制又卑隘,識者知其地之不吉矣?!?/p>

泰陵在清康熙時有的建筑即已殘壞。《帝陵圖說》記泰陵祾恩門情況,“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

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陵園建筑曾經(jīng)修葺,修葺情況除三座門由琉璃花門改建成磚砌冰盤檐式門樓外,余同茂陵。其現(xiàn)狀較茂陵殘壞更為嚴重。

■ 順治親選清東陵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內(nèi),西距北京市區(qū)125公里。清東陵沿燕山余脈而建,北以昌瑞山為后靠,南以金星山為照山,西側(cè)以黃花山為右弼,東側(cè)以鷹飛倒仰山為左輔,西側(cè)西大河與東邊馬蘭河東西夾流,擁護著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清代帝王在選勘陵址時,以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學”理論為依據(jù),刻意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的山川形勢,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東陵正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xiàn)。陵區(qū)東側(cè)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勢皆西向,儼然左輔;西側(cè)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可讲鹕烬埾桫P翥(zhù),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鐘,端拱正南,如持笏(hù)朝揖。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水口山象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亙陵區(qū)之南,形如闕門,扼守隘口。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huán)繞夾流,顧盼有情;群山環(huán)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勢,對于鑲嵌于其中的陵寢形成了拱衛(wèi)、環(huán)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清東陵,是中國最后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的地址是順治皇帝確定的,那么,順治皇帝為什么會在河北遵化建造陵墓呢?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夏,清軍將領多爾袞在明朝駐山海關(guān)總兵吳三桂的接引下,統(tǒng)帥八旗軍跨過山海關(guān),大敗李自成農(nóng)民軍,迅速攻占北京。同年九月,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抵達北京,即皇帝位,正式頒詔天下,宣布清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改年號為順治,并從這一年起稱為順治元年。順治七年十二月初,多爾袞在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受傷,不久即死于喀喇城。順治皇帝終于擺脫了羈絆,開始親政。自從順治皇帝進了關(guān),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和叔父多爾袞就派人四處選陵地,先后有兩批欽天監(jiān)大臣和風水名師來過京東一帶,他們均看中了馬蘭峪這塊寶地,回京稟報皇帝后,順治帝非常高興,表示要親自前往審視。

1651年,清順治八年的一天,順治攜大臣、侍從來到遵化的馬蘭峪境內(nèi)狩獵。此次順治皇帝的出行,名為狩獵,實際上卻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使命,它關(guān)系著未來大清王朝的江山基業(yè)——就是為自己,也為未來的大清帝王,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建造一座皇家陵園,讓大清龍脈延續(xù),一統(tǒng)江山萬年。

有野史記載,當順治一行人來到馬蘭峪鎮(zhèn)鳳臺山一帶時,順治來到一處高坡,登高遠眺,向南望,平川似毯,盡收眼底。朝北看,重巒如涌,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靄縹緲。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東西兩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

順治帝不禁對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出由衷的贊嘆。他翻身下馬,在鳳臺嶺上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蒼天祈禱,隨后相中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勢,對左右的侍臣說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于是命隨行堪輿大臣和欽天監(jiān)官員架起羅盤,按八卦方位,二十四山向,運用陰陽五行玄妙之機進行測算。隨行臣僚和術(shù)士們已窺到皇帝的心事,又感到此處確是王氣逼人,氣度非凡:昌瑞山以北為“后龍”;東側(cè)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cè)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朝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huán)繞彎曲流過,環(huán)抱有情。從上面看,清東陵是“山環(huán)水繞,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于是,對順治說:“皇上圣明,深得搜地之竅。今觀之支法,見龍脈自太行而來,勢如巨浪,重岡疊嶂,茂草郁林,實屬萬乘之葬也。再看那山勢如五魁站班,指峰拂手,文筆三峰,恍若金盞,形若銀瓶,恰似千葉蓮花,真乃上上吉地也!”于是,順治將手上佩戴的白玉扳指取下,揚下山坡,道:“落地之處定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作記。后來,當真在這里建起了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即順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風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選址的科學性和建筑技術(shù)的高明。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兩翼為天然砂山,整座陵墓北高南低,順勢而布,節(jié)奏鮮明,氣勢雄偉。為了防止汛期山洪沖毀陵墓,孝陵在修建時不僅在建筑之下打樁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統(tǒng)。地上利用天然的傾斜地勢設置了排水明溝,使雨水排泄通暢。陵區(qū)之水通過明溝暗渠,全部匯集于隆恩門外的神路橋下,再由兩邊水道順勢排泄出去。

順治帝雖然親自選定了陵址,但并未馬上動工修建。因為當時清兵入關(guān)不久,基業(yè)方定,戰(zhàn)火頻仍,整個中國西部、南部、西南尚處于清兵與南明小朝廷以及各種武裝勢力的生死搏殺中。在這種形勢下,順治帝以國事為重,一直未建自己的陵寢,直到死后的康熙一朝,才將陵寢建成。

落成后的清東陵從選址、設計,到布局、結(jié)構(gòu)都非常周密和講究,殿宇、陵墓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既體現(xiàn)了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又具備了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難道這一切都始于順治皇帝的那枚扳指嗎?這一疑問在康熙年間終于有了答案。據(jù)史料記載,康熙六年七月,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提出要去看守孝陵,康熙不明白他的意圖,于是派人去詢問。蘇克薩哈回答說:“世祖皇帝卜地時,蒙諭:‘朕萬歲后,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此,幸甚!’蘇克薩哈又說:‘卜閱陵地,非我一人侍從,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齊叩謝。’”這段史料證明,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確實是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專家說清東陵是“人類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杰作”。陵區(qū)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線,依山勢呈扇形東西排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規(guī)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筑,總體布局為“前朝后寢”?!鞍俪邽樾?,千尺為勢”的審美思想貫穿于每一座陵寢建筑中,使各單體建筑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間組合。遠望時,殿宇、城垣、門坊、道路、橋涵,金黃碧綠、丹紅雪白,氣勢恢宏而深沉。由遠及近,步移景易,變化豐富,秩序嚴謹,相得相濟,引人入勝,是中國古代陵寢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藝術(shù)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頂峰。在這龐大的建筑群體中包容了中國明清兩代宮廷建筑的基本形式,運用了最先進的工程技術(shù),采用了最為珍貴的建筑材料。陵區(qū)的580多座單體建筑中,有經(jīng)過兩次大地震、300多年巋然不動的全國現(xiàn)存最寬的石牌坊,有全長5.5公里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聲若金鐘的“五音橋”,有被譽為“石雕藝術(shù)寶庫”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宮,更有采用最為珍貴的黃花梨木建成并以黃金裝飾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鳳在上,龍在下”的丹陛石。

清東陵是一部用磚、木、瓦、石寫就的清王朝盛衰的歷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財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規(guī)模龐大的石像生則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馬開創(chuàng)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則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時代特征。定陵和惠陵則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寫照。慈禧陵則是權(quán)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的那段特殊的歷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