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積極融入新朝的舊大臣(1)

湘軍為什么這么牛1 作者:王紀(jì)卿


積極融入新朝的舊大臣

咸豐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安排先皇的葬禮。本來此事無須他費太多的心力,道光爺生前對一切都做好了安排。他生前不肯亂花一錢銀子,連自己的葬禮也設(shè)想得非常節(jié)儉,朱諭遺命四條,其中有“無用郊配、無用廟附”二條。也就是說,他叫兒子在為他舉行郊天祭禮時,不要配祭始祖,也不要修廟附祀,堅持他一貫倡導(dǎo)的節(jié)約原則。但是道光爺死后,安葬之事就由不得他了。葬禮是否節(jié)儉,要由兒子來決定。咸豐既想讓父親風(fēng)光地入土,又怕有違先帝的圣訓(xùn),有些拿不定主意,便叫臣子們詳議具奏。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三日,尚未登基的儲君奕詝召見禮部侍郎曾國藩,咨詢喪禮該如何操辦。三天以后,咸豐在太和殿頒發(fā)登基詔書。第二天王大臣九卿集會,討論喪禮究竟該不該從簡。曾國藩專折具奏,引用古今制度,建議咸豐不要遵循道光爺?shù)倪z命。此議正合咸豐之意。

但凡新皇登基,和前朝的大臣總有一段磨合時期。曾國藩與新皇的第一次磨合,結(jié)果令雙方滿意。二月六日,曾國藩奉到上諭:“侍郎曾國藩所奏,頗有是處;其余京堂及科道等所奏,各抒己見,殊少折中。各折均著發(fā)還。”曾國藩以考慮問題周全、能夠綜合各方意見而得到咸豐的賞識。二月七日召見,曾國藩奏對甚詳,咸豐更加高興。

湘鄉(xiāng)人曾國藩在道光朝最后十年每況愈下的國勢中,醉心于加強自身修養(yǎng),文章道德蜚聲京城,契合了道光爺?shù)膶庫o自守之道,得以飛快躥升,從一個翰林,升到禮部右侍郎。據(jù)說他也曾借助穆彰阿的推薦和謀劃贏得道光爺?shù)年P(guān)注,但他并未攪入穆彰阿一黨的陰謀與禍害,潔身自好,維持了清望。

但是天下將亂的征兆十分明顯,曾國藩也是看在眼中,心為所動,只是不敢妄言而已。作為一名漢人大臣,他的心情十分復(fù)雜。他既想維護他所服務(wù)的大清王朝,又很想改革官場的弊端,把貪腐無能的滿人官員取而代之。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人心思變,是局勢突變的精神動力。不少漢人心中蠢蠢欲動。一類人想借此良機推翻滿人的統(tǒng)治,另一類人則打算借機建功立業(yè),登上高位,更新朝政的氣象。曾國藩算得上第二類人的一個典型。

要讓漢人官員更多地參與朝政,在不思更張的道光爺治下沒有指望,但是皇位的更迭帶來了機會。新皇即位,為第二類思變的漢人提供了表演的舞臺。咸豐為了培養(yǎng)忠誠有為的干部隊伍,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于二月十八日頒發(fā)上諭,要求九卿科道中凡是有責(zé)任向朝廷貢獻智慧的官員,必須從用人和行政的各個方面,談出自己的真實意見,并且“封章密奏”,與皇帝秘密溝通。

咸豐皇帝號召官員獻策,對象沒有滿漢之分,對于皇帝的號召,滿漢官員同聲響應(yīng)。但是曾國藩的積極性特別引人注目。他于三月份上交了一份提案。

曾國藩沒有針對行政問題發(fā)表意見。他說,人事和行政,兩者同樣重要??墒歉黜椉榷▏叨加忻魑囊?guī)定,不能輕易更改,所以如今只能在人事方面狠下工夫。朝廷必須感化人才,培養(yǎng)人才,考察人才,從三個方面來抓好人事工作。曾國藩還奉勸年輕的皇帝努力學(xué)習(xí),每天聽講,廣開言路,根據(jù)臣子們的章奏,考核他們的能力。

盡管曾國藩給人的印象是以道德文章為立身之本,但他絕非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此人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如果他僅僅傾心于修身齊家,而忽略了探討治國之道,那么在咸豐小子打算推行改革的時候,他就不會站出來為新皇謀劃,也不可能正中新皇的心思,引得新皇頻頻垂顧。

曾國藩腦子里究竟有多少想法,誰都莫測高深。從各種跡象來看,他對國家的管理和經(jīng)營不乏興趣。在京期間,學(xué)界經(jīng)世濟時的新思潮對他頗有觸動,他也探討務(wù)實之學(xué),對澄清天下大局頗有見地,只是他明哲保身,不肯向因循守舊的道光爺一吐胸臆。如今機會到來了,只要新皇有心進取,曾國藩就會成為一個前朝的批評者,甚至成為不折不扣的持不同政見者,對當(dāng)局一貫奉行的軍政方針提出另類的看法。

曾國藩深諳機巧權(quán)變,做任何事情,都會相機而動。條件沒有成熟時,他不會把政見貿(mào)然托出。所以他的第一步邁得很小,不談行政,只議人事。咸豐禮賢下士的姿態(tài),確實激發(fā)了這個湖南人心中的熱情。但他還吃不準(zhǔn)這個穿著皇袍的年輕人能不能容忍臣子們批評政治的弊端和官場的腐敗,聽不聽得進去民生的疾苦,是否會對各種大膽的提案真正產(chǎn)生興趣。如果咸豐只是葉公好龍,他所言過直,便不免惹來殺身之禍。他上的這份奏疏不過是投石問路,避談既定國策,只談人事問題,規(guī)避了問罪殺頭的風(fēng)險。

咸豐皇帝很快就表揚了所有敢于大膽進言的大臣。除了曾國藩以外,還有幾名漢人官員響應(yīng)號召跳了出來,但曾國藩在新皇眼中拔得了頭籌。上諭寫道:

禮部侍郎曾國藩奏陳用人之策,朕詳加披覽,剴切明辨,切中情事,深堪嘉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