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選擇陪審員時,心里只有一個目標:組合一群愿意以開放的心胸來聽我客戶陳述的人。要保持完全的客觀很簡單,我對任何一個獲選或未獲選的陪審員都沒有偏愛;他們不是我的朋友和家人,我根本不認識他們。說得更坦白吧,我一輩子也不會再見到他們了。
當我剛開始把自己讀人的能力用在生活上時,我很快發(fā)現(xiàn)在法庭上視為本能的客觀性才真正是我最大的致命傷。生活中,我很在意別人對我的觀感。我很怕自己說了“是的”“不行”“你說的不對”或“你做的不夠好”那樣的話以后的感覺。為了把我在法庭的那套方法用到生活中,我一定要養(yǎng)成同樣的客觀性。只有在能客觀地看人以后,才能正確無誤地讀人。
很不幸,大抵說來,越是你生命中的重要決定,你就越難保持客觀!但我們在某個朋友適不適合跟自己的哥哥“盲目約會”這碼子事上,卻好像更容易客觀——如果她是同事,那就更危險;如果她是你上司,那就雪上加霜;要是她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勸你就算了!
因為我們都傾向依自己當時痛苦或喜樂的情緒來做決定,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撿最省事、沖突最少的解決辦法,因為情緒讓我們看不到全局或日后的發(fā)展。如果一名女子的男友老是和其他女人打情罵俏,她可能會注意到;但是當她深陷愛河、根本不愿承認男友的花心時——她就會寧可相信男友只是“落落大方”而已;但換個角度看,如果他是別人的男友,她一定就不會這么留情了。和新員工老處不好的老板,寧愿自我安慰說對方是患了“新手恐慌癥”,而不愿面對應該解雇對方的事實。一名有個老年癡呆癥母親的婦女,會找些借口來掩飾母親的古怪行為,而不愿面對令人心碎的真相。
不管真相有多可怕,我們都傾向于鴕鳥心態(tài)。幾年前,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一定是得了“相思病”,雖然據(jù)她所知,女兒從來沒有和什么人約會過。
“你怎么知道她是相思?。俊蔽液芟胫?。
“嗯……她的成績一直往下掉,好像對什么都沒興趣了,每天很晚才睡覺,在外面晃到很晚也不打電話回家,整個人好像很迷亂……”
在我看來,這些行為明顯是“吸毒”,而不是什么“情竇初開”。我一面同情朋友,一面很婉轉(zhuǎn)地提出這種可能性;她只考慮了一下就說她不信。直到六個月后我朋友才質(zhì)問女兒,那時她女兒早已不想隱瞞,打算去接受治療了。
對不舒服和惱怒的事情“干脆閉上眼睛”(和心扉),是人類的本性。里昂·費司庭格于1957年稱此現(xiàn)象為“認知不協(xié)調(diào)”,它的征狀之一,就是拒絕接受明顯的事實,像我朋友對她女兒的事一樣——這同時也是一種妄想式思考?!巴搿边m用于當人完全無視于現(xiàn)實,或會無意義的喃喃自語,不然就是天馬行空的亂扯。不過,大部分的“妄想式活動”,都只發(fā)生在你我這種平凡人在被迫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只因真相總是很難看得到,特別是當我們不愿意去看時。
一時喪失客觀的原因,還是在某種認知不協(xié)調(diào)或妄想式思考上。盡管不容易克服,但我們還是可以改變那種刻意忽視真象的傾向。首先,我們要明白讓我們難過、刻意忽略,甚至扭曲事實、不愿面對真相的真正原因,我發(fā)現(xiàn)有四種心理狀態(tài)最容易害我們失去客觀性的陷阱。
四種最易使人失去客觀性的陷阱
1. 情感投入:蒙蔽真相 2. 需求 3. 恐懼 4. 防衛(wèi)
如果你會在這四種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下而變得不敢去做決定,那么你一定不能保持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