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修行法門就是要從境界(因緣所生法)中解脫出來,不要被種種內外所產生的色相和虛妄觀念牽著鼻子走,那就是定?!读鎵洝飞险f:
何名禪定?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一個人若苦苦地抱著我相,必然會迷失了生活的正道,而刻意去追求尊嚴、虛榮和名利財勢??桃馔庾非蟮娜?,最后終會迷失自己。
禪的宗旨無非是為了充分的醒覺,從許多緣生中解脫出來,不被色相所欺,所以叫做“無念”,唯有“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經上說:
于自念上常離諸境,
不于境上生心。
這種離境和不于境上生心的功夫就是離開我相,而用“真如本性”去生活,就是真我?!读鎵洝穼φ嫖业慕忉屖牵?/p>
真如(即菩提般若)即是念之體,
念(一切思想、行為、情感)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
非眼耳鼻舌能念。
當我們以菩提般若來統(tǒng)攝萬法時,我們是清醒的,是清凈的,是自在的,這就是禪家所謂的自我醒覺。
華嚴的醒覺
其次就華嚴宗的修行法門來看自我的醒覺。華嚴宗的宗旨是要使一個人修行到理事無礙,進而到事事無礙,成就大乘菩薩濟度眾生的行圓果滿。我們從杜順和尚創(chuàng)立觀門來看(《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觀門可分為三重,即——
真空觀:謂各種因緣所生的思想、情感、行為、意識本無自性,都是環(huán)境造成的。這些現(xiàn)象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一個空性的體,這個體即是智慧。
理事無礙觀:理體的智慧如果沒有經驗的事相來配合,理是不可能有妙用的,所以必須有理事相融。理事相融又必須建立在覺性上,才不致迷失。
周遍含容觀:當自我醒覺之后,便發(fā)揮了大用,由于不受我相和虛妄的干擾,理與事相融為一,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都是清醒有創(chuàng)造性的,最后成就光明莊嚴的心理世界。這個心理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它參贊化育在“一真法界”之中。
華嚴宗的修行法門與禪宗則有不同。禪宗是頓悟成佛,一悟而抖盡一切染著,見自本性,得大自在。華嚴宗的醒覺之路是從信、解、行、證中,一步步地升進。華嚴的教義是:如果見自本性而不去漸修,充其量只是初發(fā)心的菩薩,而不能真正由自我的醒覺達到最高的精神生活的提升。所以華嚴宗一定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從初地升到二地,由二地升到三地,循序而上,把自我的精神內涵,一層一層地提高,自我一天天的也往上提升,最后才有了圓滿的自我實現(xiàn)。
華嚴宗是要我們在解脫我相及種種執(zhí)著之后,還要用般若的創(chuàng)造性,不斷地努力,濟度眾生,去實現(xiàn)一切眾德,讓自我提升到最高的精神世界,與宇宙的精神共同體等參。這個時候,自我既是實性,又是空性;唐朝清涼國師澄觀《心要法門頌》云:
欲達心源凈,須知我相空;
形容何處實?念慮本無從。
豁爾靈明現(xiàn),翛然世界通,
真金開伏藏,赫日出暝蒙,
試將心比佛,與佛始終同。
所以《華嚴經》最重要的玄旨就是自我的提升;而提升到無我相之后,還要回向到生活世界,救度一切眾生,利益社會大眾,利樂一切有情,為國家社會謀福利。然而,這些布施與善行,并沒有絲毫矯俗干名的俗態(tài),于是自己成為不能被引誘或屈服的金剛大菩薩?!斑@個金剛大菩薩,已經在他的生命過程中得到完全的歷練,最后就超越了法云地(第十地),再跨一步就可以成佛,因為他已福德清通,具足一切諸佛微妙智樂?!保ǚ綎|美著《華嚴宗哲學》)華嚴宗所秉持的不只是自我的醒覺,而是更進一步去實現(xiàn)精神生活的光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