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說:“其實我也知道,他們什么也不懂,不管他們怎么想,我的錢是要給你投的……”雖然有了愛德華·羅伯特的口頭承諾,但張朝陽坐在從美國飛回中國的飛機上,心里總覺得什么都還是懸在半空中。那天正好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盡管窗外的月光格外亮,但是張朝陽心里非常茫然。這時候的張朝陽,真可謂是“一心忙似箭,兩腳走如飛”。
回到北京之后,張朝陽要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電話催款,打了一連串的電話之后,對方才說下個星期就匯款,張朝陽望眼欲穿,希望美國的資金以最快的速度來敲他的門。
此時,張朝陽茶飯不思、寢食難安,因為資金依然杳無音信。張朝陽在等待與焦慮中又度過了漫長的一個星期。在這一個星期里,張朝陽每天都讓他的律師到銀行去查匯款情況。10月13日,律師十分興奮地打電話告訴張朝陽,第一筆錢到賬了,15萬美金,投資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蒂和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愛德華。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張朝陽如獲至寶,狂喜不已。
不久之后,11月份的某一天,“數(shù)字化教父”尼葛洛·龐蒂的另外2萬美元也到賬了。
從9月到11月,短短兩個月,對張朝陽來說卻非常漫長。張朝陽每天都在想著這樣一些問題:今天愛德華·羅伯特在干什么呢?他有沒有把支票送出去呢?這支票要是在路上丟了怎么辦?如果在銀行里,愛德華·羅伯特改變了主意的話,該怎么辦呢?支票沒有兌現(xiàn),如果他要撤回去該怎么辦呢?這些問題一直在張朝陽的腦袋中回旋,他就像一只驚弓之鳥,聽到任何消息都會心里一跳。
從張朝陽個人驚心動魄的融資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個過程是多么艱難和痛苦。他不僅屢遭拒絕,還要被迫降低自己的身價。當張朝陽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不無感慨地說:“與國際資本打交道很殘酷,也很痛苦?!?/p>
事實上,張朝陽明明知道去美國融資會很辛苦,但是,除此之外他別無選擇。因為當時在中國融資是不可能的,而去美國融資則比美國的公司在本地融資要難得多,因為風險投資都是很本土化的,他必須像大海撈針似的去找那些對中國投資感興趣的人。所以張朝陽當時的狀況幾乎可以說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但值得慶幸的是,他總算是成功了。
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張朝陽在美國融資的成功,要歸功于他的真誠。正如張朝陽本人所說:“每做一件事情,我都是特別的真誠,先得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這樣哪怕是特別難的一件事情,別人也能感受到你的誠信。他才會覺得可能真是這么回事,可能真是一個賺錢的機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