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雍也篇第六(4)

論語的智慧 作者:丹明子


孔子說:“誰能夠走出屋外不通過門戶?為什么沒有人遵從這條大道呢?”

【人生智慧】出門進門都得經(jīng)過門,所以這門就是正道。生活中做事情照樣有著“正門大道”,但是有些人往往不走這大道,而行邪門歪道,這就像“出不由戶”一樣??鬃釉谶@里用這一個淺顯的比喻提醒人們,為人處世應當走仁義之道,就好像人們出門必須走房門一樣。

孔子說:“質(zhì)樸勝過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zhì)樸就會虛浮。文采和質(zhì)樸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人生智慧】人雖然也是動物,但卻是文明的動物。所以人的本質(zhì)是動物,形式卻是文明的。在這一章中,孔子說出了文明與本質(zhì)結合的“度”的問題。

“質(zhì)”是指人類樸素的本質(zhì),“文”則指人類文化的積累。人的質(zhì)樸如果不注意尺度的把握,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后。然而,因為所謂的文明而失去樸素的本質(zhì),就會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只有“文質(zhì)彬彬”,才是文明的發(fā)展與人類本質(zhì)恰當協(xié)調(diào)的結果。沒有文化修養(yǎng)的粗俗之人自然不是君子,但是過分注重繁文縟節(jié)而不切實際的人,恐怕也不能說是君子。

孔子說:“人的生存靠的是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靠的是僥幸免于禍害?!?/p>

【人生智慧】《道德經(jīng)》中說“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常常被我們用來比喻一個人做不正義的事情終歸會受到正義的審判。在這一章中,孔子說“人之生也直”,也說出了這一道理:正直才是一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雖然“罔之生也幸而免”,可是不正直的人無論如何欺世盜名,甚至福祿雙至,終會應驗“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老話。西方有句名言說,“你可能欺騙所有的人于一時,或者永遠欺騙某些人,但是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的人”。所以不正直者眼前之所以得以生存,只是因為“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而已。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他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趣的人?!?/p>

【人生智慧】就學問與修養(yǎng)來說,孔子認為有三重境界:知之、好之、樂之。所謂“知之”,是被動接受型的;“好之”就上升為主動接受了;“樂之”則不僅是主動接受,還會自主發(fā)揮,以之為樂。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三種境界。這三者既是一個過程的三個階段,也可以理解為做事情的三種心態(tài)。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工作與學習的壓力幾乎無處不在,人們常常說自己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然而,問題不在于工作與學習中是否隱含著壓力,而在于如何面對工作與學習本身。在這里,孔子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示:要以“知之”為搞好工作與學習的基礎;要以“好”和“樂”的態(tài)度對待它們;“樂”的態(tài)度要比“好”的態(tài)度更有利于很好地工作與學習。這樣才會變有壓力為無壓力,變“為了生存而工作與學習”,為從工作與學習中得到樂趣。

孔子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與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與他談論高深的學問?!?/p>

【人生智慧】在孔子看來,人的智力分為上、中、下三等,所以對于不同情況的人,應當說不同的話。這實際上就是他因材施教理念的具體表現(xiàn)。引申來看,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與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尋找與對方的共同語言或者是共同點,教化他人也要對癥下藥、循序漸進,否則就成了對牛彈琴、無的放矢。

當然,孔子并不是要我們像某些人那樣如墻頭草一般左右逢迎,“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那樣做就成為“巧言令色”者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