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法律制度,這可是隋文帝非常關(guān)注的一件大事。隋文帝為什么關(guān)注法律???從正面來說,法律是治國的根本。只有法律制度健全了,國家管理才能走上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軌道,老百姓的行為也才能有所依據(jù)。所以,有為的統(tǒng)治者都會重視法制建設(shè)。
從反面來說,隋文帝的教訓(xùn)也太深了。當年,北周統(tǒng)治者迷信亂世用重典,本來就是法令森嚴,到了周宣帝時期,更是嚴刑酷法,官員動不動就來一頓天仗,搞得人心惶惶,眾叛親離,才讓楊堅鉆了空子。這是血的教訓(xùn)啊?,F(xiàn)在,自己也當了皇帝,當然不能重蹈覆轍。怎么才能不重蹈覆轍呢?
隋文帝剛一上臺,馬上就組織了一個班子,由宰相掛帥,專門負責修訂法律。怎么修訂呢?按照三方面的原則修訂。
第一個基本原則是法律條文從疏、從簡。
怎么叫從疏、從簡呢?北周原本有罪名將近一千八百條,太復(fù)雜了,對社會管得太細了。老百姓動不動就會觸犯法律,這樣的法律反而失去人民應(yīng)有的敬意了。如果大家都覺得犯法是常有的事,你還怎么指望他敬畏法律呢!怎么改呢?隋文帝和大臣們大刀闊斧,一下子就把法律條文減少了一千二百多條,只剩下五百條,法網(wǎng)稀疏了,老百姓就不會莫名其妙地犯罪;另外,減少法律條文后,法律的重點也就突出了,這反倒容易讓人掌握真正的法律精神。
這和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時候,劉邦進入關(guān)中地區(qū),馬上廢除秦朝的嚴刑酷法,宣布"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三條基本法律是一個道理,目的就是安撫人心,讓社會規(guī)范更寬容。但是,無論法網(wǎng)怎么稀疏,肯定還是有人犯法。怎么樣處理這些已經(jīng)犯法的人呢?
第二個基本原則就是量刑從寬、從輕。
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就是:
去前世梟、轘及鞭法,自非謀叛以上,無收族之罪。始制死刑二,絞、斬;流刑三,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徒刑五,自一年至三年;杖刑五,自六十至百;笞刑五,自十至五十。除前世訊囚酷法,考掠不得過二百;枷杖大小,咸有程式。
什么意思呢?
第一,除了謀叛,謀反這樣的重罪,剩下的犯罪行為都是一人做事一人當,不再搞族誅、連坐這一套了。
第二,把車裂、梟首示眾這一類的酷刑都廢除了,只允許五類刑罰存在。第一類是死刑,又分為斬首和絞死。斬重于絞。為什么?斬不留全尸,絞留全尸。這是最嚴肅的判決。第二類是流放,路程是從兩千里到三千里;可能有人會以為,這流放也可以當旅游來看待???把我流放到海南島去,我順便觀光好了。是不是呢?不是這么回事,在流放到海南島的同時,還要打板子,在打板子的同時還要服苦役。換言之,流行和苦役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是第二等重罪。第三類是徒刑,年限是一年到三年,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有期徒刑;第四類是杖刑,打板子六十到一百下,根據(jù)罪行輕重,再分為五等。最輕的打六十大板,最重的一百大板;第五類是笞刑,還是打板子,數(shù)量是十到五十下。要知道,周宣帝時期打板子的底線可是二百四十下,這樣一對比,不就知道隋朝的刑罰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