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節(jié):三大案迷霧中朱由校登基(1)

大明悲歌:血染天啟王朝 作者:木梓


一、三大案迷霧中朱由校登基大寶

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二百余年,終成一夢。明朝朱家的天下,到天啟朝時,已岌岌可危。

朱由校,有明一代第十五任天子,廟號為明熹宗。熹宗原本是嬉宗,但堂堂皇帝怎能以嬉戲為榮?這樣,就改成了熹。中國二十四史上的皇帝,只有他得了這個"熹"字。熹字本有光明的涵義,但對他來說,只是"熹微,日欲暮也",是明朝垂亡的象征。其全稱是熹宗達(dá)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 皇帝,這樣的全稱可以說是集所有褒詞于一體了,只可惜名不副實。年號天啟,"天啟"二字出自《左傳》,意為"天開辟了統(tǒng)治者之道",同樣徒令人嗤笑而已。朱由??偣苍谖黄吣?,自1620年至1627年,泰昌元年九月初至天啟七年八月底。

任何一個王朝,代代相傳,帝王品質(zhì)一定一蟹不如一蟹,再高的聰明才智,跳不出他的環(huán)境,東方式的宮廷生活,只能使人墮落,不能使人長進(jìn)。至于如何評價朱由校,清乾隆年間張廷玉編撰的《明史》是如此蓋棺論定的:"庸懦"、"昏亂",以致于"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一言以弊之,張老先生等一干人認(rèn)為明朝的滅亡,朱由校必須負(fù)很大的責(zé)任?!睹魇贰肥俏覈鴼v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又是公認(rèn)的良史之一,這樣的評價可謂公允。

清嘉慶皇帝說:"明亡不在于崇禎,而在于萬歷、天啟。"在嘉慶看來,明亡是遲早的事情,區(qū)別只在于能茍延殘喘多少年而已。其實,他貌似深沉地說出這句話時,至清亡又還有多少年呢?封建王朝的覆滅,任何一個都不值得我們嘆息,即使是強(qiáng)漢盛唐,何論明清?

清代學(xué)者談遷說,天啟一朝,與正德一朝極相似。熹宗"好獵樂內(nèi),嫉諫悅 ,無一不同"。以此看來,天啟一朝,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魏忠賢誠然罪過極大,然而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熹宗亦難辭其咎,不能不為這一時代的黑暗承擔(dān)責(zé)任。

近代著名史學(xué)家孟森先生也感慨而言之:"明之氣運將盡,產(chǎn)此至愚極不肖之子孫。"是否"至愚"、"極不肖",讀者們自可分辨。但是,即使熹宗至愚、極不肖,平心而論,這不是熹宗本人的過失。權(quán)力導(dǎo)致腐化,絕對的權(quán)力導(dǎo)致絕對的腐化。高高在上不受任何監(jiān)督的皇權(quán)體制下,發(fā)生多么令人悚然的事都是可以想見的。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那么,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也許,真相永遠(yuǎn)塵封,而那些發(fā)黃的古書卻不得不承受著后人的賞奇析疑,追思不已。

在"三大案"風(fēng)雨中安然就位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用在朱由校身上,也可以翻轉(zhuǎn)來成為一朝臣子一天子。他是在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們強(qiáng)有力的保護(hù)下,在撲朔迷離的"三大案"風(fēng)雨中安然就位的。

明末"三大案",即"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一直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疑案,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事情的本身也許很簡單,只是清官難斷家務(wù)事,何況是皇帝的家事。政治上的明爭暗斗,給它們蒙上了難分是非的晦澀之感。

"梃擊",簡而言之就是以木棍打人。不巧,打的這個人是萬歷帝的皇太子,就成了"案"。

明神宗萬歷帝的皇太子叫朱常洛,命運多舛,充滿悲劇色彩。萬歷帝最初偶然御幸宮女王氏,事后反悔,隱諱不言。后來王氏有了身孕,太后急于抱孫,查驗了文書房的記錄,然后向萬歷帝說起此事。起初,萬歷帝還是不愿承認(rèn)此事,太后于是命人將內(nèi)起居注拿來讓他看,才不得已承認(rèn)了。古代中國的起居注制度主要是用來記錄國君的言行。"古者左史記言,人君動止,有實言隨即記錄,起居注是也。"

萬歷帝之所以持這種躲避不認(rèn)的態(tài)度,是因為他不再對王氏感興趣了。但明代慣例,宮女被幸后懷孕就要晉封為妃。他不愿封王氏,只想蒙混過去。首先,宮女地位太低。其次,萬一這宮女生下的是男孩兒,那可是長子!當(dāng)時鄭貴妃還沒有孩子,所以王宮女生的如果是兒子,那就是長子,將來必是太子,最后早晚還得當(dāng)皇帝。萬歷可不想讓宮女的兒子做太子,當(dāng)皇帝。太后曾經(jīng)質(zhì)問他,這是為什么?萬歷回答說,他是宮女的兒子。太后勃然大怒,厲聲呵道,你,也是宮女的兒子!看見曾為"宮女"的太后大怒,萬歷驚得跪在地上,半天不敢起身。

所以,幸虧皇帝起居注記載得一清二楚,否則萬歷真有可能蒙混過去!萬歷帝不喜歡王氏,由母及子,也不喜歡王氏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所生的長子常洛。他喜歡的是寵妃鄭貴妃及其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

其實,作為一個父親,他完全可能有厚此薄彼的人性弱點,也應(yīng)該有喜歡與不喜歡的權(quán)力。但問題是,早在西周時期,為了避免王位繼承過程中不必要的沖突與爭斗,人們就選擇了嫡長子繼承的方法。這就是說,不論周王有幾個兒子,也不論這些兒子中誰的才能最高,能夠繼承王位的只有一位,就是周王的正妻所生的最長子。如果沒有嫡子,就立最長子。這種稱作"立嫡不以長,立長不以德"的繼承方式,被后代各個王朝所沿用。明朝皇位繼承,一般也遵照以下原則:皇位繼承,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無子嗣,兄終弟及。

然而,嫡長子、長子們自然獲得的繼承地位,并不能抑制覬覦者的野心,也從未阻擋住他們行動的腳步。從歷史事實看,雖然這種方式成為歷代皇權(quán)繼承毋庸置疑的制度,但是各朝各代廢嫡立幼、兄弟相殘、叔奪侄位的事件仍然層出不窮。這一繼承方式造成的一個重要后果就是,它使嫡長子、長子一出生,實際上就處在了一個岌岌可危的位置上。只要后宮有個風(fēng)吹草動,太子本人有點過錯,或是皇帝突然駕崩,某大臣心懷不滿,都有可能導(dǎo)致殘酷甚至血腥的廢立斗爭。這樣的廢立斗爭,如同一場場政治重頭戲,在歷朝歷代重演不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