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沒有文化,熹宗發(fā)布命令指示,只能靠聽讀別人的擬稿來決斷。他又不愿意全聽別人擺布,往往不懂裝懂,一紙草詔、半張上諭,經(jīng)多次涂改,往往弄的文理不通,頒發(fā)出去,令朝野人士啼笑皆非。
有一次,江西撫軍剿平寇亂后上章報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句,原意為平息叛亂,四處奔走,很是辛苦。熹宗身邊的太監(jiān)將此念成了"逐奔追比",并解釋為"追趕逃走,追求贓物",熹宗聽了大發(fā)雷霆。江西撫軍不但未得到獎賞,反而受到"貶俸"的處罰。
還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羅三國派使臣來進貢。扶余進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絲裙,琉球進的是溫玉椅子、海馬、多羅木醒酒松,暹羅獻的是五色水晶圍屏、三眼鎏金烏槍等。邦國的進貢,而且進的是貴重禮物,熹宗原本應隆重接待。在金殿上,盡管使臣遞上的是用漢文寫的奏章,但熹宗在裝模作樣看了半晌后,把進貢的奏章當成是交涉什么問題的奏疏,怒氣沖沖地將奏章擲于地,說"外邦小國好沒道理",拂袖退朝。三國使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中琉球使臣經(jīng)多方打聽,才知道大明皇帝竟然不識字,使臣們幾乎笑掉了大牙。第二天,熹宗弄清狀況再次召見使臣,而使臣們已沒有往日的恭敬了。從這年起,外邦各國大都停止了進貢。
誠然,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熹宗愚而誤國,明太祖首先應該負責。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向君權與相權對立,互為制衡,洪武十三年罷相,并嚴厲告誡后世"永罷不設",從此君權成為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絕對權力。即使不以現(xiàn)代政治文明為標準,只以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來衡量,這也是違反孔孟學說的"不道"之行。秦始皇尚且知道尊重"廷議",而明太祖大權獨攬,專制程度超越前代。在如此絕對的權力之下,發(fā)生偏差,很難糾正。沒有制衡的寶座,像一個長滿毒牙的巨大蛇口,任何人坐下去,毒牙都會插進他的身體,射出巨毒。很少有專制帝王能夠逃脫此難。
廢相之后,皇帝因助手空缺,不得不事事總攬,以致自顧不暇,難以應付。為保證皇權的集中,就要求皇帝本人具有治國治民的素質(zhì)和本領,皇帝能勤政??v觀明代,除明初二祖外,有作為的皇帝鳳毛麟角,大多是沉溺于貪樂的無能之輩,特別是自英宗以降,差之千里,不可同日而語。萬歷帝中年以后,則萬事不理,不親郊廟,不御朝講,不批奏章,不見朝臣,不補缺官,使得國家機構(gòu)難以運作,衙門無人,政事荒蕪。這樣的榜樣,會給熹宗帶來怎樣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熹宗在萬歷末年雖貴為皇長孫,卻與貧家子弟失學無異。據(jù)當時朝臣的奏疏,可知熹宗九歲"尚未出就外傳"。光宗在東宮時,暗弱昏庸,自己都有朝不保夕之憂,寄情酒色以自慰,哪里顧得上長子的教育?而熹宗所親近的魏忠賢,又是個文盲,所以可以斷言,熹宗幼時的光陰必是等閑拋卻。
萬歷年間,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寧、慈寧三宮都曾遭火災而重建,此外興建較小的宮殿,以及修繕工程,終年不斷。熹宗不上書房,四處游蕩,耳濡目染,學得了一手木匠的好手藝。學成木匠,卻做了皇帝,不免令人覺得滑天下之大稽。
在當上了皇帝之后,朱由校成天忙著做些什么呢? 就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他資質(zhì)聰明,秉性也并不暴虐,比起南朝齊廢帝東昏侯等人來,是好得太多了。跟他父親不同,朱由校不好女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實在太醉心于當他的木匠;二是怕后妃煩絮。傳說中他顯得比較奢侈的做法,是派人從云南飛馬傳送他最愛吃的云南名產(chǎn)"雞土從"。每年雨季一到,皇上的親信大臣專門到云南做好安排。每天將現(xiàn)采集的鮮雞土從收在一起,有專人通過各地的驛站,飛馬向京中傳送。大有楊貴妃吃鮮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不知跑死多少馬的意味。
但最有意思的是,如果生在現(xiàn)代,他很可能成為一位科學家。在木匠技藝方面,熹宗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頗符合今日科技創(chuàng)新之要求。當時,匠人制造的床具極其笨重,需要十幾人才能搬動,用料費,樣式也極其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設計圖樣,親自鋸木釘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張床,床板可以折疊,攜帶移動都很方便,床架上還雕鏤著各種花紋,美觀大方,為當時的工匠所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