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研究大腦和心理狀態(tài)關系的科學家未能尊重這條原則。比如,一些科 學家寫道,對一些成年人的手指進行一次簡短的電擊時,其扁桃體(amygdala)開始激活,這意味著他們是恐懼的。該結論存在的問題,是這些科學家沒有限定在這 種特定狀況中扁桃體激活的主張的真理標準,而是暗示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使 受“驚嚇”的人處于恐懼狀態(tài)來激活扁桃體。甚至即使成年人否認對一張恐懼表 情的臉的靜止的照片感到有任何恐懼的反應,許多神經(jīng)科學家仍假定他們處在 一種恐懼的狀態(tài)中,因為他們的扁桃體被激活了。這種推論忽略了同樣可靠的 事實,即任何時候,當一個人在碰到任何他(或她)未預期的事情時,不管這種事 情是某種危險的跡象,還是食物或性欲的信號,扁桃體也會被激活。大部分人都 不會見到在附近走動的人帶有恐懼的面部表情,所以有理由指出,他們的心理狀 態(tài)應該被描述為驚訝或不確定,而不是恐懼。此外,扁桃 體 由 幾 個 神 經(jīng) 元 簇(neuronalclusters)組成,這些神經(jīng)元簇有不同的進化史,與大腦其他部分的聯(lián)系 也不相同。扁桃體的每一個單獨的神經(jīng)元簇對不同種類的恐嚇,都顯示出某種 獨特的激活曲線圖(比如,發(fā)出電擊信號的聲音和自然界捕食者的氣味在動物大 腦中產(chǎn)生不同的曲線圖)。[22]所以,存在不止一種類型的“恐懼”。更奇怪的是, 青春期過去后,男性有一個扁桃體比女性的大,但男性患恐懼癥(phobias)和焦慮 癥(anxietydisorders)的可能性,相對女性較少而不是較多。[23]要理解描述大腦 功能的句子(sentences)和那些描述各種心理現(xiàn)象的句子之間的關系,我們還有 很長的路要走。
我從已故的托馬斯·庫恩(ThomasKuhn)那里借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關鍵的 一點: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所使用的許多詞語,屬于不同的語義網(wǎng)絡,因而 在意義上并不相等。法語單詞“甜”(犱狅狌狓或犱狅狌犮犲)指蜂蜜的味道、輕柔的接觸、 味道清淡的湯、親切的記憶或微風。英語單詞“甜”(狊狑犲犲狋)也指蜂蜜的味道,但此 外還指勝利(victory)、所愛的人、網(wǎng)球拍中間的線,但不指味道清淡的湯。因為 意義來自有關詞語的整個語義網(wǎng)絡,法語中“甜”這個詞與英語單詞“甜”意義上 并非完全一致。該結論同樣適用于如恐懼、喚醒、計算這些神經(jīng)科學家和心理學 家所使用的詞匯,理由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