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大學時學生可能有盲目的成分,比如受分數(shù)高低、志愿填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一旦進入大學,若仍是盲盲目目地選課,最多"考察"一下哪位老師"仁慈"(給分高)些,而根本不在乎授課的是哪位大師;選上課后又是盲盲目目地聽課,與課堂"若即若離",甚至一學期課程結(jié)束還不知道授業(yè)老師的姓名,那真是自己把大學的魅力一掃無余了。誰善于聆聽、了解、學習大學的這一"大",并能與自身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相融合,誰就能從中獲益良多。
但是,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們,往往對即將面對的大師們帶著一絲興奮,又帶著許多惶恐。這想象所造成的惶恐乃至畏懼大師的心態(tài),也許就成為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塊絆腳石,阻礙了大學生接觸、學習大師的坦蕩大路,因此,在進入大學后,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去了解大師,了解你所在大學和所在專業(yè)的專家學者。只有了解,才能夠較深層次的接觸大師、學習大師,領略大學校園中的"絕對魅力"。
大學生對大師的了解過程,可以粗略分為三個層次,即敬畏、接受、學習,而其中第三個層次顯然是大學生與大師們關系最為和諧的階段。下面就從此三個層次入手,談一談這一大學最具魅力的標志。
1.高山仰止,難望項背
跨進大學校門,便跨進了眾多大師的關懷之下,這關懷不一定是針對某一個學生的,更多的是一種耳濡目染的熏陶。大師們那軒昂自若的從容,那旁征博引的淵博,那條分縷析的深刻,這一切再與嚴謹謙恭、耿介不阿的人格相融合,該是怎樣一種發(fā)人深省的精神魅力。大學生面對著大師們,便會不由自主地崇拜與敬仰,但同時,就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高山仰止、難以望其項背之感,會覺得無論自己怎樣的努力,似乎也不可能比得上諸位大師,而現(xiàn)在的才疏學淺又令自己愧于與大師接觸,因而便產(chǎn)生出敬畏感。
消除敬畏感的一種有效途徑就是盡量多與大師接觸。在大學校園里,與大師接觸的機會是非常多的。無論是校內(nèi)還是校外的大師,書本上、銀幕里、訪談中、課堂上、講座中,總會出現(xiàn)他們的身影。更進一步,如果你積極參加學校的學生工作、社團活動,還有可能以記者或活動主辦者的身份與他們相遇。在接觸中,你會感到大師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是有娛樂、有生活的人,不必擔心你向大師的提問不夠水平,其實大師們都能夠明白自己談話對象的身份而盡量滿足你的要求;不必擔心你與大師的談話不夠?qū)W術(shù),其實大師們都很愿意與富有青春活力的學生們交談。所以,給自己一個與大師接觸的機會,你會發(fā)現(xiàn)你已于不經(jīng)意間打開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