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技術”建造的“反建筑”(4)

建筑,思維的符號:邂逅20世紀的不朽建筑 作者:(韓)承孝相


倫佐·皮亞諾 (1937—?。?/p>

皮亞諾在佛羅倫薩和米蘭學習建筑之后,于1965—1968年曾在米蘭科技大學教書,其間在父親經(jīng)營的施工公司做了合成材料表皮等新材料和做法的實驗。在倫敦AA建筑學校(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教書期間認識了理查德·羅杰斯,結(jié)成了伙伴,在蓬皮杜國立藝術文化中心的世界設計競賽中中標。皮亞諾1973年在諾弗德拉特(Novedrate)設計的B&B意大利總部在構(gòu)造體中懸有內(nèi)部空間,各種色彩的管道直接露出在外部,被人評價為蓬皮杜中心的前身。1977年與羅杰斯分開后,與工程師彼得·賴斯(Peter Rice)一同工作,于1981年成立了倫佐·皮亞諾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在熱那亞、巴黎、大阪設立分部,進行建筑活動。設計了得克薩斯梅尼爾收藏美術館(Menil Collection Museum,1981—1986)、巴黎蓬皮杜中心聲學/音樂研究和協(xié)作學院(IRCAM)擴建(1988—1989),最近有大阪關西機場(Kans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Terminal,1988—1994)、柏林波茨坦廣場再開發(fā)(Potsdamerplatz Reconstruction,1992—2000)等作品。

理查德·羅杰斯(1933—?。?/p>

羅杰斯在倫敦AA建筑學校和耶魯大學學習建筑,于1963年與夫人蘇(Su)、諾曼和溫迪·福斯特(Norman and Wendy Forster)一起成立了Team4,留下了位于斯溫登(Swindon)的勒萊恩斯控制工廠(Reliance Control Factory,1967)等作品。1969年以后在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進行了多種教學活動,此時遇到了皮亞諾并一同開始設計了一些實驗性作品,但并沒有實現(xiàn)。為了獲得可變性空間,構(gòu)造體和設備裸露在外部,這個蓬皮杜國立藝術文化中心的革新設計,1971年在世界競賽中中標,并與皮亞諾一同在巴黎開設了工作室。他反抗古典設計,追求適用最新技術和美學的建筑,但又主張技術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解決社會、環(huán)境等問題的手段。與皮亞諾的合作關系破裂后,他將事務所移到倫敦,設計了勞埃德大廈(Lloyds Building,1979—1986)等一系列高科技派建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