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藝術,既然歸屬藝術之中,它就和其他藝術一樣,是教育藝術家的心靈和萬事萬物的有機結合,是契合,是默契……是彼此的共鳴,是雙方的共舞共振。
教育同其他藝術一樣,從歷史的泥濘中走過來,跨入一個絢麗多姿卻又光怪陸離的天地。
它有潮峰澎湃的激越,也有彼此浪落的沉寂。
成功中伴著困惑,創(chuàng)新中又有固守。
沖擊、飛奔,海天相接,形成壯闊的美好圖景。
教育藝術家,不是普渡眾生的觀世音菩薩,也不是對人施以博愛的耶穌基督。他們用美好的事物去吸引人,用美的心靈去感動人,給人創(chuàng)造一個美的氣氛,使人從中受到陶冶。
“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p>
教育藝術是在動態(tài)結構中發(fā)展的,它要經受各種風吹雨打,各種磨練。教育藝術家視此為載歌載舞的享受,這種使鵝卵石臻于完美的過程,是一種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享受。
美,可以打開心靈的窗子;
美,可以塑造人的靈魂;
美,可以點燃心中之火,溫暖人心。
美與藝術,似乎不如生命重要,但生命卻不能失去美與藝術的滋潤。
沒有美,藝術就不存在,然而沒有創(chuàng)造也就沒有美,美在不懈的創(chuàng)造之中。
教育,是一門科學;
教育,是一種藝術。
是科學,內容需要準確而真實;
是藝術,形式需要形象而生動。
思想教育,同樣如此。只有做到準確與真實、形象而生動,才能有磁性與魅力。
我們的教育不僅要解決授業(yè)解惑問題,更應解決一個鑄魂、成才、治世的問題。所以教育藝術研究不是職業(yè),而是一種事業(yè),一種美好而偉大的事業(yè)。
教育藝術與任何藝術活動一樣,都要有新意,要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捕捉,善于創(chuàng)造。不應等到“上林花似錦”時去趕熱鬧。
教育的美與藝術,是人的崇高思想的升華,是人的靈魂的凈化。
教育藝術家,是“人”學家、“美”學家、“愛”學家。
不理解人,不懂得美,又不會愛,怎么能對人進行教育?
懂得人,懂得美和愛,才能懷著善心給人以啟迪,才能使忠言不逆耳,才能使良藥不苦口,才能將心比心,用愛回答愛,使教育更加藝術,更加絢麗。
教育藝術家,是時代的兒子,是人民的兒女。所以,他要生活在時代之中,生活在人民群眾的懷抱里。
教育藝術的審視者,要有藝術的眼光;
教育藝術的探索者,要有藝術的心靈;
教育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要有藝術的細胞。
教育藝術研究,應當歸屬于人學。
做人的工作,總應當與人為善。
為了人類共同的事業(yè),要使每個教育的對象感受到深摯的同情與關切。
因此,要同情人、愛護人、幫助人,使人感到真、善、美。
這是教育藝術家的天職。
中國畫家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教育藝術家同樣要師造化、得心源,使內外統(tǒng)一。
“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云山是我?guī)?。”即外師造化,以云山為師,以環(huán)境為師。
“欲得清風傳萬古,須如明月映千江。”即內得心源,心如晶瑩明月,明月照千江,也就是與客觀世界相融相印。
一個教育藝術家,不向客觀學習,則如無源之水,如若內心不善于認真思考,則如無本之木。
要解決青年的問題,就應從青年的思想實際和現(xiàn)有水平出發(fā),和風細雨,溝通感情,因勢利導。
對青年進行思想教育的教材可取之于歷史,用之于今天;可取之于青年,用之于青年。
我們應以科學的頭腦去認識青年,以科學的態(tài)度去對待青年,以科學的方法去教育青年。
青年心中都有一顆火種,只要善于挖掘他們心中的火種,去點燃它,就會變成熊熊烈火。
真正的藝術,是屬于全人類的;
真正的藝術,永遠給人以純正的美好的感受;
只有那些假冒藝術的低劣“精神產品”,才無可奈何地去嘩眾取寵,去靠刺激人們的感官而換得幾聲廉價的喝彩。
所謂圣人之言,都是在當時條件下針對某個具體情況講的。因為有著普遍意義,特別是形成一種哲理后,就可以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但如果不分時間、地點,盲目引用古語,也是不妥的。
專家學者們,請橫跨一步,關心社會,關心教育,關心青年。專家們人格與智慧相結合的體現(xiàn),將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由于有了藝術,人與自然的關系增添了詩的色彩,人與人的關系建立了新的內容和方式,人本身也就充滿了藝術的內涵。
人,是有求新欲的。
《國語·鄭語》中記載,史伯曾提出:“聲一無聽,色一無文。”
《文心雕龍》中《體性》篇強調:“各師成心,其異如面?!?/p>
《文賦》中說:“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p>
教育藝術需要新,需要變,應當日新月異。
托爾斯泰談藝術時指出:“只有傳達出人們沒有體驗過的新的感情的藝術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作品?!?/p>
教育藝術同樣忌隨人后,同樣忌諱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大千世界,儀態(tài)萬方,但動態(tài)的美給人印象最深。
動比靜更容易使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