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節(jié):N次搜索

搜商:人類的第三種能力 作者:陳沛


3.N次搜索

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搜索,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說,為了實現(xiàn)搜索的目的,在許多情況下需要經(jīng)過N次搜索。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蹦强墒墙?jīng)過了“千百度”的搜索啊!中國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它的名字也就來源于此。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在家里做菜,突然發(fā)現(xiàn)沒鹽了。丈夫說,下樓買一包吧!妻子卻說,她記得在廚柜抽屜里還有一包。丈夫在亂糟糟的廚柜抽屜里翻來找去,許久也沒有找到。他煩燥地說,根本沒有嘛!妻子說,你走開,我來。丈夫氣哼哼地到一邊忙別的去。不到兩分鐘,就聽到妻子說:“找到了!”他不禁跳了起來,問妻子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妻子說:“把廚柜里用塑料袋裝著的東西重新分類放好,那包鹽就自動出現(xiàn)了。這有什么難的?”

還有一個故事。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一個干部家庭的十歲孩子,因為受不了軍人出身的父親打罵,離家出走。家人四處尋找,終于打聽到了一條線索——兒子好像跑到某一個學(xué)校里玩去了。當他的父母找到那個學(xué)校時,全校正在開展課外活動,到處都是學(xué)生,可是誰也不認識他們的兒子,更不知道他在哪里。家人在整個學(xué)校里四處找尋,看到一個相像的,就追上去,一看不是,又盯上另一個。找了半個多小時,他們還是找不到兒子。于是,只好來到校長辦公室求援。校長一聽,呵呵笑道:“這個容易,剛好我有事要跟學(xué)生們說?!彼ㄖ獙W(xué)校廣播室,全校學(xué)生馬上回教室,聽校長講話的廣播。然后,他對兩個心急如焚的父母說:“現(xiàn)在外邊沒人了,等我講完話,你們應(yīng)該找到兒子了吧!”果然,他們在空無一人的校區(qū)內(nèi),一眼就看到了池塘邊上的兒子。

類似這種事情很常見。像上文中的丈夫和父母,他們掌握的線索并沒有錯,但是搜索起來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有時候要費很多周折。中國有一個“魚目混珠”的成語,意思是說,魚眼睛掉在一堆珍珠里,由于樣子相象,很難分辨出來。如果不能細心地一次次搜索,勢必會導(dǎo)致搜索失敗。在實際生活中,希望通過一次性搜索就能解決問題的大有人在。其實,無論是什么樣的搜索,在未得到結(jié)果之前,一般都需要繼續(xù)搜索下去,一步步縮小搜索范圍,直到第N次搜索成功。

兩枚炸彈落在同一個彈坑的機率是很小的。同樣,就一個特定的搜索目標而言,除非馬虎大意,在原搜索點“重新發(fā)現(xiàn)”的機率是很小的。對于這些已經(jīng)搜索過的區(qū)域或者使用過的搜索手段,必須學(xué)會使用“排除法”,避免重復(fù)勞動。這是提高搜索效果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而且,在對搜索到的知識進行梳理,前提必須是認真排查,這樣才能逐步縮小搜索范圍,直逼搜索結(jié)果;或者改進搜索方法,發(fā)展新的線索,進行新一輪搜索。在這里,我們應(yīng)當學(xué)習(xí)那位細心的妻子和那位聰明的校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