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戲臺

丁村:鄉(xiāng)土建筑 作者:李秋香


山西自古有戲劇傳統(tǒng),最早的戲劇起源于祈愿和酬神,如古代文獻中記載山西的“擊壤歌”和“儺戲”?!白蕴朴葙s歌擊壤以降,凡朝廷草野之間,其歌詩謠諺不可窮勝”,說明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唐虞時代就已經(jīng)有歌舞藝術(shù)了。以后不斷發(fā)展,到近代有了踩高蹺、耍獅子、跑旱船、大頭娃娃舞、跑竹馬、兒童秧歌劇等。從這些戲劇形式即可看出,它的原始狀態(tài)就相當(dāng)于民間的“狂歡節(jié)”,不分貧富,不分老幼,大家相聚一起擊節(jié)起舞,要的就是熱鬧和喜慶,甚至男女混雜,放浪猥褻。

丁村不大,卻有3座戲臺,丁氏每一房支,即每一“院”都有一套戲班子,雖是為了自娛自樂,但水平也不低。丁村歌謠中有這樣一段,生動刻畫了農(nóng)民演員的戲劇形象:

高高的小旦,悶兒的丑,

腰子的架子,玉善的吼,

安生的鼓呀,狗蛋的鑼,

才娃的胡胡,敖成的鈸。

每逢戲劇開鑼,那就是全村人的節(jié)日。觀眾看戲并不是為了捧角,而是為了發(fā)泄平日被拘束的性和情。于是演員忘了詞兒的,唱半截兒被哄下臺的,甚至觀眾自己跑上臺去替換演員的都是常事兒。這時人們才發(fā)現(xiàn):真實的人性只有在戲臺前才能充分展現(xiàn)出來。人是需要適當(dāng)放松一下的,這才是“演大戲”的本意所在,也是民間戲劇的生命所在。

丁村共有3座戲臺,都建在廟宇對面,這說明戲劇起源于酬神,民間的歡樂是獻給神靈的最好禮物。但戲臺與廟宇的搭配卻有講究,并不是哪路神仙都要用戲劇去酬謝的。

丁村多商人,關(guān)帝是商人的行業(yè)神,關(guān)帝廟前就要搭戲臺,丁村商人經(jīng)商在外,祈求生意順暢。另一座戲臺正對菩薩廟,廟里是什么菩薩現(xiàn)在村民已說不清了,只記得這座菩薩廟在建南院之前就已存在,當(dāng)時沒有戲臺。有了南院建筑群后,要求神的保佑,才建起戲臺,每逢過年和菩薩生日都在這里演戲。這座戲臺屬于南院,為了讓老人、孩子和姑娘們看戲方便,在建南院住宅時就將兩座對著戲臺的二樓開了窗子,演戲時,人坐在窗前就如同坐在包廂里一樣。這座戲臺雖不高大,但它前面卻是村中最寬敞的一塊地方,可坐幾百人看戲,因此,周圍村子的百姓也紛紛來看。這里不但丁村的戲班都來演出,外請的戲班也來。

還有一座專演皮影戲的戲臺,建在村西南角的小觀音廟前,正對觀音廟。這里地方狹小,廟前又建有一座過街樓,戲臺搭在過街樓上,下面過車走人。戲臺的面積很小,僅長3米,寬2米左右,側(cè)面設(shè)樓梯上下。

1949年以后,村中不再演戲,這些戲臺也就廢棄了。其實,廢棄的何止是戲臺,那是上千年不輟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房子壞了可以重修,傳統(tǒng)丟掉可是連記憶都難尋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丁村人又開始排戲了,而且是完全的古裝戲。真誠地希望他們在戲劇中找到歡樂,找到老祖宗的那種忘乎所以的感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