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自我之歌(17)

選擇的藝術 作者:(美)席娜·伊加爾


更多責任

要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并作出相應的選擇,面臨的挑戰(zhàn)可想而知??赡苡腥藭f,我們實際上是在個性與選擇的反饋回路中尋找一種動態(tài)平衡:如果我是這樣的人,我會作出那樣的選擇;如果我作出那樣的選擇,那么我必須成為這樣的人。理想狀態(tài)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保證自我認知、他人感知及選擇方式的一致性所作的調(diào)整將越來越少。實際上,我無法確認選擇的“責任”是否已經(jīng)消失,這又回到了尼古拉斯·羅斯的觀點??赡苁聦嵣?,我們?nèi)耘f面臨極大的壓力。挖掘真實的自我可能需要我們與世隔絕、專注于自己的內(nèi)心,而這對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而言都是不現(xiàn)實的?,F(xiàn)今有多少人愿意回到深山老林,獨居于小木屋之中實踐愛默生倡導的原則?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追求理想中宛如完美雕塑的自己——我們自己雕刻的杰作完整、一致。但是否有其他有效的方式可以了解選擇如何影響人的個性的形成?

一如本章開頭提到的,美國人的社交圈子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由于選擇的增加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我們也可以預見到,隨著選擇的進一步增加,人們的社交圈子還將繼續(xù)經(jīng)歷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將變成沒有社區(qū)感的生物。我們說平衡個性與選擇面臨挑戰(zhàn),就是因為選擇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是在社會各種力量間尋求平衡。也正因為如此,選擇要求我們更深層地,即從自我認知的角度,也從他人感知的角度思考我們是誰。

如果暫且不考慮那個完美的自我,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個性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非一個靜止的目標。在選擇中不斷地雕琢自我,方可逐漸形成每個人的個性。每個人都是雕塑家,我們在選擇的過程中而非結果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一旦我們的觀念改變了,認為接受選擇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那么選擇就不再被認為是一股破壞力量,而是不斷解放自我的創(chuàng)新過程。一旦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責任便是作出有意義的選擇,即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能夠滿足我們需要的選擇。人與人之間的選擇相互交織,他人是因為我們先前的、當下的選擇而對我們有所認知,絕不是因為那個存在于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完美的自己。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曾說:“寫作是為了挖掘自己的所知?!被蛟S我們可以把它改為:“選擇是為了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

全書選載完畢,更多精彩,請見原書。呼吁讀者購買正版圖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