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我曾經看過一本《劍橋學子肖盾》,那里面就描述肖盾的父母從一出生就用雙語對他說話,導致一上幼兒園老師都覺得他肯定在國外生活過,怎么英語說得比漢語還好,關鍵是先學會“star”,再學會“星星”,英語單詞詞匯量比漢語還要多。實際上他們是中國地地道道的革命家庭,在肖盾3歲前也從來沒去過國外。
幼年學習意味著你必須努力去理解你的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探索的動力,它來源于孩子大腦在發(fā)育中感覺刺激和滿意的學習經歷的急切需要。這種理解就如同你理解和滿足孩子身體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一樣。
諾貝爾獎獲得者遺傳學家、芝加哥大學校長喬治?W?比德爾博士
我們所參照的育兒鼻祖,卡爾?威特就在老卡爾從0歲開始的培養(yǎng)之下,八九歲時就熟練地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種語言,并擅長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特別是數學。這一切就是因為老卡爾堅信愛爾維修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于環(huán)境,特別是幼小時期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我的孩子也曾經對我說:
“我家庭的培養(yǎng)方法,首先應該讓我感覺到學習是人一種最本能的需要,當你感到需要,就自然會自覺去學。其實,求知,是每一個孩子最大的欲望,我們小時候想知道太陽為什么會清晨出來,液體為什么會流動,電為什么能發(fā)熱發(fā)光,而這些,我們都必須等到初中甚至高中才能學到,這真的很不合理?!?/p>
我也常對我的孩子說:“天才是可以培養(yǎng)的”。我得承認我的孩子不是天才,不是那種天生智商特別高的人,我們只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家庭中的一分子,但是我相信我的孩子與所有其他孩子一樣,天生就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只不過,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我的家庭讓我這種求知欲望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流失,我得到了來自家庭的最好方法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