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內在求知欲,就是孩子有意識或者潛意識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推理、接受新知識,有意識或者潛意識運用知識進行學習,在此過程中找到動腦的感覺和自己智慧的存在,從而強化了能力的培養(yǎng),意識的形成,感受到知識的作用,領悟到學習的真諦,從而發(fā)自內心地想擁有更多的知識。
四、怎樣誘發(fā)孩子的求知欲
誘發(fā),就是說要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產生求知的需求和內在動力,從而主動去求知。
孩子的內心世界由個性、需要以及價值觀、態(tài)度、動機構成。個性、需要、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的態(tài)度,態(tài)度是這三者的綜合,態(tài)度在外在誘因的作用下形成動機,動機在外界時間地點條件都適合的時候就會產生行為。一個人只要注意到某一個事物,他就會對它進行認識,還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基于這種認識與情感,人就會對這一事物形成一種反對或者贊成的傾向,這就是說這個人對這一事物的態(tài)度。
所以,態(tài)度就是一種心理傾向,既包含著理性的認識,也包含著情感的體驗,態(tài)度是產生動機的一種準備狀態(tài)和愿望。態(tài)度包含著認識、情感和自主選擇三個內容,其中核心是自主選擇,這是最能體現(xiàn)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成分,是一個人內心世界中核心的核心。
而一個人的認識與情感是由客觀條件、主觀的個性和需要以及主觀能動性決定的,而最重要的是主觀能動性。
當一個人處于逆境時,危害最大的不是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而是自己放棄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權與控制權,讓自己被客觀條件牽著走,也讓自己的惡習、本能牽著走,好像一艘船,不但隨波逐流,而且發(fā)動著機器,失去了控制,橫沖直撞……
人的心理活動是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所以周圍世界的結構特點也必然反映到我們的心理活動上來。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對稱結構和因果關系的物理世界中,一切物質都在持續(xù)地運動著。因而人也具有一種相應的心理特征:總喜歡追求規(guī)律性,總喜歡追求對稱、均衡、持續(xù)、普遍、完滿等。
如果在某種條件下這種規(guī)律、對稱、完滿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壞,該有而沒有,這就出現(xiàn)了空穴,這種空穴會讓人產生上面所說的完滿心理,使人產生一種欲望,希望去填補上這個空穴,我們可以把這種欲望比喻成空穴產生了吸引力。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上也會產生這種空穴。因此,啟發(fā)就是形成空穴,所謂空穴就是“該有而沒有”,它是由一些已有的東西特殊地組織在一起襯托出來的局部的“沒有”。怎樣形成空穴呢?一是讓人感到“該有”,二是讓人看清“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