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繪畫常被稱為藝術(shù)史的藝術(shù),但在元代和明代早期,特意模仿古代大師的情況相對較少。而是在繪畫中廣泛推崇“古意”,將歷史作為價值的源泉。元代早期畫家趙孟■曾言:
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
(出自趙孟■:《自跋畫卷》;引自卜壽珊、時學顏:《早期中國畫論》,254頁)
這種表述,首要的是在畫家本人和其他有相似品味和知識的人之間確立藝術(shù)評判標準,并分享群體價值。普遍的尚古標志著一個重要的文化轉(zhuǎn)捩,對風格創(chuàng)新和再現(xiàn)技巧的追求與懷古及古今疏離的強烈意識相互平衡。
文人繪畫有時被歸為自我表現(xiàn),或藝術(shù)家情感的直接流露。這一點常被夸大,因為許多此類畫作完全是傳統(tǒng)作品,更多來自身份、流派和情境,而非直接的自我表達。一些藝術(shù)家的言論,如倪瓚的《跋畫竹》,指涉自我表現(xiàn)和超越寫實束縛的自由:
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fù)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視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
(出自倪瓚:《跋畫竹》;引自卜壽珊、時學顏:《早期中國畫論》,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