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國際藝術(1)

中國藝術與文化 作者:(美)杜樸


許多清朝宮廷繪畫包含明顯的歐洲繪畫技法。到18世紀后期的乾隆年間,歐洲元素在宮廷建筑、瓷器和繪畫中如此普遍,以至于如果我們要充分描述宮廷藝術,就很難將其撇開。歐洲藝術對晚明和清代的影響只是中國文化吸納異域風情的漫長歷史的一個篇章。早到中國能被視為一個政治實體時,就可以發(fā)現具有重大經濟和文化意義的外來元素:中亞的玉器和馬匹,近東薩珊王朝和伊斯蘭風格的器皿,中亞、近東以及西藏的音樂、舞蹈和服飾,東南亞的珠寶、象牙、木器和珍禽異獸。這些物品大多來源于邊境或亞洲內部的貿易,盡管有些時期與外界聯系相對較少,總體來說,這種交流已頗具規(guī)模且長期持續(xù)??桃獍阎形髻Q易界定到1500年后,似乎是一種歐洲中心論的偏見。

然而,還是有充滿歷史趣味的原因讓我們關注這一時期中國和歐洲的貿易。從1550年左右開始,中西之間直接的、大規(guī)模、遠距離貿易開始在世界經濟中嶄露頭角。此前,貨物只能通過中間商零星地從中國到達歐洲。意義非凡的世界經濟也是新興的,是歐洲人探索、殖民新大陸的結果,也是在直接獲取亞洲香料、茶葉、瓷器和絲綢的欲望驅使下,開辟通往亞洲海上航線的產物。到16世紀中葉,亞洲、歐洲和美洲都參與到相互關聯的經濟中,貨物和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此外,貿易結構隨著股份制公司的出現也發(fā)生了變化。如英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它吸納投資,出售股票,并支付紅利。這種在全球運行的公司的建立標示了一種新的經濟活動體制,至今仍然存在。最后,大規(guī)模東西方貿易的影響擴大到文化和政治領域。中國商品的信譽和中國的繁榮賦予中國政治和社會組織以威信,引起了歐洲政治思想家的極大興趣。17世紀也見證了中歐語言互譯的最初努力和系統(tǒng)化漢學研究的開始。

在國際語境下談論藝術時,我們應該對藝術形式、風格、主題中過于死板的“中國”和“歐洲”分類持謹慎態(tài)度。在某種意義上,匯總和算計創(chuàng)新或影響的游戲,只是延續(xù)了早期簡單的民族主義,而且忽略了文化適應和改造的動態(tài)過程。外來因素甚至迅速被強大的文化系統(tǒng)吸收并本土化了。例如,活躍于中國宮廷、遵循中國贊助人指示的歐洲藝術家基本被視為中國的藝術家,與來自西藏或中亞的藝人沒什么不同,可能因為特殊才能和任務而被征召。雖然我們不能否認某些藝術技法起源于歐洲,如透視和明暗關系,我們還是應該認識到,這些技法出現于中國藝術品中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和主動吸納,而不是對影響被動的接受。同樣,歐洲訂購的中國陶瓷、織物和家具可以基本被看作歐洲藝術,盡管顯現出設計或制作中的外來因素。在許多情況下,可把國際藝術視為混血兒。例如,一個在中國制造的瓷罐,可能通過模仿彩色的日本器皿來迎合變化的歐洲趣味。抵達歐洲后,罐子可能被大幅改造,加上法國鍍金青銅底座。改變不僅是在形制和效果上,而且在功能上將其作為一個骨灰盒。給這樣一個復雜的產物貼上“中國”或“歐洲”的標簽非但不利,可能更易產生誤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