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賺錢呢?這個問題看起來復雜,其實很簡單。從1995年到2005年的這10年來,在中國互聯網上真正賺到大錢的企業(yè)有3類:廣告、短信和網游。前面已經談到過,短信和網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娛樂”互聯網服務,它們都是消費類產品,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快速消費品”;而廣告,其實是企業(yè)廣告主在為眾多的中國互聯網娛樂用戶群體買單。
回到本節(jié)所談到的第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看似沒有支付能力的“三低”用戶,為什么能夠成為支撐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盈利(典型例子就是短信和網游)的最大群體?
在互聯網的長尾效應(Long Tail Effect,可理解為少量的需求會在需求曲線上面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而所謂長尾效應就在于它的數量上,將所有非主流的市場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主流市場還大的市場)下,其實用戶群體的“支付能力”并不一定等同于其“收入水平”。單個的“三低”用戶確實沒有很高的“收入水平”,但是當“三低”群體的比率和數量足夠大時,這個群體在互聯網上同樣可以表現出很強的“支付能力”。事實上,低年齡、低收入的人群對于購買快速消費品的小額消費的購買力是強大的,甚至遠遠強于高收入水平人群。關于這點,我們舉一個現實生活的例子:20歲的女孩們喜歡逛商場,然后買一些仿冒LV包;而30歲的女人逛商場,估計買的就是真的LV包了。如果你是生產假冒LV包的廠商,對于你來說,20歲的低收入人群就是高購買力人群,也就是你的目標客戶群。當這個目標客戶群體數量足夠大并且產生反復的“快速消費”時,其帶給你的總體收入規(guī)模一定非??捎^;反之,30多歲的女人再怎么有錢,但是數量有限、購買頻率有限。
太多做互聯網的業(yè)內人士穿著西服,打著領帶,出入5A的寫字樓,有著白領的風范,但其實從現實層面講,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在中國發(fā)展的第一個10年中,就是一個“假冒LV”大量生存的地攤,一個小額消費群體反復購買“快速消費品”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