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赫爾曼,現(xiàn)代史學(xué)家稱他為赫爾曼·德·舍魯斯科,意思是“舍魯斯科部落的赫爾曼”。不過,赫爾曼這個名字是后來才有的--據(jù)說是16世紀德國的宗教改革先驅(qū)馬丁·路德給起的,意思是“偉大的戰(zhàn)士”。
在當時,赫爾曼本來的名字叫“阿敏”(意思是“偉大的”),羅馬人則稱他為“阿爾米尼烏斯”(就是“阿敏”的拉丁語轉(zhuǎn)寫)。
方便起見,還是用最通用的名字,叫他赫爾曼吧!
這個赫爾曼大約是公元前18年或者17年出生的,他爹賽格米爾是舍魯斯科部落的族長。
照這個出身,小赫爾曼的前途還是比較光明的。雖然長大當了族長之后,也有可能在“沖鋒在前”時掛掉,但起碼平時還是個說一不二的老大。
但悲劇很快就發(fā)生了。
還在赫爾曼很小的時候--具體是哪年就說不清了,舍魯斯科部落打了大敗仗,連部落首領(lǐng)都被羅馬人抓了。小赫爾曼也就此被帶到羅馬,在敵人的首都逐漸長大,后來參了軍,成了羅馬的士兵。
據(jù)(德國人自己)說,小赫爾曼生來就英明神武,能征善戰(zhàn)。不管這是真是假,單從他后來的表現(xiàn)看,這個被俘虜?shù)男∫靶U人的確有一套--他入伍之后,由于能打仗、不怕死,而且具有當時日耳曼人民所普遍不具備的聰明頭腦,所以提升很快:
他先是擺脫了奴隸的身份,成了羅馬公民,然后躋身羅馬騎士的行列,公元4年,在羅馬征服巴爾干土著的戰(zhàn)爭中,不到22歲的赫爾曼被提拔成日耳曼傭兵的首領(lǐng)。就這樣,到了公元8年瓦魯斯率領(lǐng)大軍征討日耳曼的時候,赫爾曼也被帶上,做為一名低級軍官去征討他的父母之邦。
在古代的歐洲,民族和國家的概念沒有現(xiàn)在這么清楚,所以為敵國效命的事情也就屢見不鮮。瓦魯斯帶著赫爾曼出征的時候,肯定沒想到這家伙居然成了自己一輩子最大的敵手。(當然,實際情況很可能是,統(tǒng)領(lǐng)大軍的瓦魯斯根本就不認識赫爾曼這個小角色。)
講著拉丁語的赫爾曼,身上流的卻是日耳曼的血。出征的這一路上,赫爾曼身在曹營心在漢,暗地里不斷鼓動沿途的日耳曼各部落起來反抗羅馬人,再加上瓦魯斯人生地不熟,羅馬的大軍就只好走走停停,一路忙著招降納叛。結(jié)果幾個月下來,羅馬人大仗不見,小仗不斷,軍隊疲憊不堪,戰(zhàn)斗力也就直線下降。
到了公元9年的秋天,瓦魯斯的軍團走到了條頓堡森林一帶,由于道路狹窄,而且陰雨不斷,兩三萬羅馬軍隊的列陣前后居然達到15至20公里,首尾完全不能兼顧。
更要命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低級軍官赫爾曼失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