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首村人的這種想法-不,應該說是畏懼吧,絕非無憑無據(jù)。村里人都知道一個不爭的事實,即秘守家的男孩很少能平安長大。所以這首讓人毛骨悚然的童謠,才會在孩子之間無意識地傳唱開來。
秘守家在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由當代戶主的嫡長子繼承家業(yè),延續(xù)家族香火。雖然后來分為三家,各使用一守家、二守家、三守家作為屋號,但依然遵循這個規(guī)矩。一守家的長子會成為秘守一族之長,這就是秘守家傳下的不成文規(guī)定。
然而,處于風口浪尖的一守家偏偏養(yǎng)不出男孩。男孩大多都在幼兒時期夭亡。即便能長成少年或青年,也會疾病纏身或不斷受傷。偶爾出一個可以貫穿始終健康成長的男子,也照樣消除不了弱不禁風的形象。倒是女孩,據(jù)說就算放任不管也能平安長大。可見用人們在暗地里針對長壽郎和妃女子嚼的舌根,還有村民那些有關妃女子命名的說法,絕非單純的揶揄、戲言或信口開河。
假如一守家生養(yǎng)不出男孩,就要在二守家和三守家的長子中挑選繼承人。一旦大權落入二守家之手,兩家的關系就會完全逆轉。換言之,過去的二守家將使用一守屋號,而原來的一守家則降為二守。同理,三守家之子若能成為族長,也會這樣變更。
但事實上在秘守家族的漫長歷史中,權力寶座替換的好戲一次都未上演過。雖然多次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卻每次都如履薄冰似的保住了一守的地位。體弱多病但依舊在世的富堂翁也許就是最好的證據(jù)。當然兵堂也是。
把一守的權位世世代代平安無事地傳于嫡子,有一樣“工具”起了很大作用,那就是被稱為“三三夜參禮”的一系列儀式。
這是秘守家獨有的儀式。孩子出生,以及滿三歲、十三歲,成年以后滿二十三、三十三歲時的中秋,舉行者要祭拜媛神堂,祈禱自己能夠平安長大。儀式對象沒有男女之別,而二守家和三守家的孩子也同樣要參加,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這是全族共有的儀式。不過受恩惠最多-或者說最需要恩惠的,無疑是一守家的嫡子。僅憑下述事實就能清楚地證明這一點。女子大多只舉行三夜參禮和十三夜參禮,二守家和三守家的長子也只到二十三夜參禮就告終,唯有一守家的繼承人必須執(zhí)行三十三夜參禮、完成整套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