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引渡"故事,而衛(wèi)國嗣君寧愿用一城來換取一個囚犯,目的很明顯,就是維護國家法度的尊嚴。只有這樣,才能威懾國內的囚犯。否則,所有的囚犯在國內犯罪之后都攜款潛逃而沒有受到任何懲處,此舉會被大家效仿,社會風氣會有極大的損壞。
一個企業(yè)的規(guī)章制度是否健全非常重要,而制定好的規(guī)章制度,是否能被實實在在地執(zhí)行則更加重要。
星期五
禁微則易,救末則難
人道悖于下,效驗見于天,雖有隱謀,神照其情,垂象見戒,以告人君。禁微則易,救末則難;人莫不忽于微細以致其大,恩不忍誨,義不忍割,去事之后,未然之明鏡也。
--《漢紀四十·漢和帝永元四年》【譯文】
人道在世間悖亂,就會在天象上出現(xiàn)各種反映,即使是有所隱情,上天神靈也能洞若觀火,用天象來警示人間的君主。災難之初,可以很容易地解救,但是等事情發(fā)展得嚴重了,就很難解救了;人們往往忽視了細微的變化而致使事態(tài)變大,因為恩義而不忍心教誨,但事情結束之后,才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明鏡一般的清晰。
"禁微則易,救末則難",這是東漢司徒丁鴻為鏟除竇氏專權密奏和帝而提出的觀點。漢朝是一個很容易外戚專權的朝代,到了東漢和帝時代更是如此,當時,大將軍竇憲的威望要比皇帝大得多,即使是皇帝新任命了一個刺史甚至是一個兩千石的一個官員,這些人也要去竇憲家拜會。雖然竇憲此前有"揮兵千里,度越沙漠,平定匈奴"的功勞,但功勞太大了就會容易出現(xiàn)弊端。
丁鴻的上書無疑使?jié)h和帝想起了此前的種種往事,再加上當時外戚們已經(jīng)在謀劃除掉皇帝這個絆腳石了,于是和帝決心除掉外戚。最終,竇憲落得了身死家滅的下場。
要學會防微杜漸,任何事情在一開始的時候如果發(fā)現(xiàn)不對頭,應立即剎車。
第三周
星期一
晉必有攻吳之計
時作船木柿,蔽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吳郡吾彥取流柿以白吳主曰:"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以塞其沖要。"吳主不從,彥乃為鐵鎖橫斷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