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2)

勸學書 作者:(日)福澤諭吉


第一章 少年福澤諭吉和中國

第一節(jié) 童年的生活體驗

1835年1月10日,福澤諭吉出生在大阪一個下級武士家庭,他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三個姐姐。父親福澤百助是中津藩的下士,待遇是13石一人扶持。在大阪的日常工作是與被稱為藏元的商人接洽,在合適的時機把從中津藩運送來的大米銷售出去。另外在中津藩財政面臨周轉困難的時候,還要找稱為掛屋的金融商人借款。由于工作出色,自1821年被派到大阪后,一直居住在大阪。福澤百助雖然經(jīng)常和大阪的富商巨賈們交往,但因為曾師從豐后日出藩的儒學者帆足萬里學習儒學,內心常以漢儒學者自居。據(jù)《福翁自傳》記載,百助聽說福澤諭吉的哥哥姐姐跟隨老師學習乘法口訣,認為武士的孩子不應該學這種無聊的東西,于是從老師那里把自己的孩子們領了回來。

當福澤諭吉出生之時,恰好百助終于買到求購已久的中國書《上諭條例》64冊。雙喜臨門高興之余,取《上諭條例》中的“諭”字,加上日本人多用祝福孩子健康吉祥的“吉”字,給自己新出生的孩子命名為“諭吉”。

但是當1836年6月,福澤諭吉剛剛一歲半的時候,百助突發(fā)腦溢血亡故。于是在處理完喪事之后,其母不得已帶著五個孩子回到了位于九州的中津藩老家居住。福澤的哥哥姐姐們從小在大都市大阪長大,回到家鄉(xiāng)之后還保留著大阪的衣著、發(fā)型和口音,這些都與周圍的人們不同,于是漸漸地周圍的孩子們都疏遠了他們。雖然舅舅等親戚就住在福澤家的附近,

但是福澤在《自傳》里卻幾乎沒有提及親戚們之間的互助親情。

《自傳》中提到“母教不嚴而家風正”,并自豪地詳細敘述了幼年時自己心靈手巧,通過幫別人裱糊拉窗、修釘木屐、修補房屋、加工刀劍等副業(yè)賺錢補貼家用等事情。在敘述這些辛苦的生活場景時,福澤的語調比較沉重,而且回憶中幾乎沒有與幼年伙伴互相嬉戲游玩的場景。這與后來在大阪求學時生動活潑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極強的動手能力、幼年時的艱辛磨難對福澤的影響很大,他日后在《勸學書》中反復強調“一身獨立,才能一國獨立”的思想,其背后是有著這樣的幼年經(jīng)歷作為基礎的。

在當時的日本社會,福澤諭吉作為家里的次子,是不能繼承家業(yè)的,因此長大后可能生計無著。這件事也曾令其父百般困擾,甚至于想把他送到寺廟中做和尚。但是另一方面,正因為是次子,反而沒有繼承家業(yè)的壓力,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戲玩耍。《自傳》當中曾記述其兄三之助詢問他今后的志向,福澤答說“我總想將來成為日本最大的富翁,想怎么花錢就怎么花錢”,而當福澤諭吉反問其兄時,三之助卻非常嚴肅地回答說“終身謹守孝悌忠信”。嚴肅認真的長兄和自由任性的次子之間的差異躍然紙上。

童年時的福澤諭吉不光心靈手巧會做各種家務、手工,有時也惡作劇。他曾經(jīng)用腳踩寫著神佛名字的神符,甚至用石頭偷換神社神龕里的神體,看是不是有報應懲罰,結果什么報應也沒有。這些事情雖然很有趣,但他也只能是看著大家跪拜被偷換的神靈而自己“獨自在一旁高興”。沒有提到有什么少年玩伴之類的好朋友。在《自傳》中他曾說,在中津,“所謂真正的朋友,經(jīng)常一起交心的莫逆之友一個也沒有”。

周圍人的疏遠、家庭的貧困、親戚之間親情的淡薄,這些生活的原始體驗,使得年幼的福澤形成了一定的屈辱感,暗中促使他產(chǎn)生了離開中津藩的念頭。另一方面,在《自傳》里多處提到父親百助作為“地地道道的漢儒”的高大形象,以及在大阪這個先進大都市的生活經(jīng)驗等,又構成了福澤相對于窮鄉(xiāng)僻壤的中津藩周圍人的某種優(yōu)越感。福澤正是帶著這種復雜又矛盾的體驗與情緒,度過了他不算快樂的童年。

但是小小年紀就做一些手工活賺錢補貼家用的生活體驗,直接地形成了少年福澤自立自強意識的經(jīng)驗原型。這種自立自強的個人意識,為此后他自學荷蘭語,又轉而自學英語等人生決斷提供了堅強的基礎。也成為他日后主張以個人自由、獨立,致力于實學等為主要內容的啟蒙思想的基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