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日本《產經新聞》記者高梨美穗子有這樣一則報導——《中國“小貴族”在日本》。據介紹,有一群廣州私立學校的孩子在東京等地大把大把地花錢,平均每月開支約折合人民幣27800元。此舉讓身在發(fā)達國家的日本人都為之震驚,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
事實上,一些發(fā)達國家富裕家庭的財政情況,并沒有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相反,他們更加注重對孩子的金錢教育,從小就教孩子理財的本領,讓他們懂得金錢得之不易。
和大人不同的是,孩子購買商品的經驗很少,也更容易受沖動情緒的支配,不能很好地考慮自己所做事情的實際效果,因而常常會一時興起嚷著買這買那。因此幫助孩子養(yǎng)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是每一位爸爸義不容辭的責任。
時代變了,許多事情都會跟著變。在今天的父母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大概和“理財”、“消費”,還有所謂的“財商”等等詞匯距離遙遠。可如今不同了,經濟發(fā)展了,家庭教育觀念更新了,光讓孩子了解、認識金錢,在孩子的“財智教育”中遠遠不夠,還要讓孩子知道錢是從哪里來的,了解錢在生活中能做什么。
6歲的多多特別喜歡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在走到兒童玩具區(qū)時,多多看到了他最愛的米老鼠玩具,于是懇求媽媽買給他,媽媽將購物清單拿給多多看,然后說:“寶寶,媽媽身上只有200塊錢,我們要買的東西加起來剛好是這個價錢,如果再買一個米老鼠玩具,錢就不夠了!”多多雖然不情愿,但是也在媽媽的勸說下離開了玩具區(qū)……
有些爸爸可能覺得,“花錢”有什么好學的?讓孩子買買東西,不就自然學會了?千萬別小看學習“花錢”的過程,因為會“付錢”買東西并不代表會“花錢”。孩子在一開始消費時養(yǎng)成的消費模式,會對其未來的消費產生深遠的影響。
孩子購買商品的經驗很少,
也更容易受沖動情緒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