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吉田松陰同時的一個有名的學者,叫做藤田東湖 ,他也是以神權(quán)為日本民族思想的中心。他說“天地的發(fā)源,人類的根本,就是天神”。德川末代有名的歷史家、漢文學家,叫賴山陽 ,著有《日本政記》《日本外史》。他的思想系統(tǒng)學問系統(tǒng),是比較純正的儒家,所以紀史斷自神武。但是到底還要列一個什么神什么命的表,放在卷首,不敢竟把這些荒遠無稽的事實抹殺,也沒有對于這些記載下過一點批評。日本維新,得力于山陽的文字甚多,而藤田東湖,又是維新前期從思想學術(shù)上鼓舞群倫的大學者,而他們的思想,只是如此。
以上所講的,是關(guān)于日本民族思想的一種觀察,日本人的國體觀念,大都由這一種神權(quán)的民族思想而來。日本自從鳥羽帝的時代(宋徽宗時候),全國兵權(quán)歸了平、源二氏 以來,逐漸把部落紛然并存、組織散漫、文化落后、武功不立的日本諸島,造成了一個雄藩并列的封建世界。又經(jīng)過三數(shù)百年,到了豐臣削平國內(nèi)爭亂,德川繼之,造成以武力為重心的文治,日本的制度文物,遂漸漸規(guī)模完備了?!皣钡倪@一個字,在此時只是作藩國的意思解,和今天之所謂國家迥殊。社會的階級,也就隨著封建制度的完成,造成一種很清楚的橫的分段。用這橫的分段,來支配縱的分工。這個制度,一直繼續(xù)到西歷1869年的明治時代方才廢了。在這一個封建時代,講文明呢,的確是日本一個很進步的時期。在維新以后一切學術(shù)思想、政治能力、經(jīng)濟能力,種種基礎(chǔ)都在此時造起。日本人之所以有今日,全靠這四五百年的努力。因為那些藩國,不但是在武功上競爭,并且努力在文治上競爭,有文學武藝的學者,各藩主爭先恐后,或是招來做自己的家臣,或是請了去做自己的客卿。在自己藩里呢,務(wù)必要使自己家臣子弟,能夠造成文武兩套全才,給他藩里做永久的護衛(wèi)。那些武士,也巴不得他的藩主權(quán)力膨脹,土地拓張,他們自己收入也可以加增多少石。因為藩主是極大的地主,農(nóng)夫是大地主的農(nóng)奴,武士是給大地主個人管理家務(wù)、防御外侮的仆人?!八_木來”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明明白白一個“侍者”的意思。俗語叫做“家來”,也是如此。就這些事實看來,“武士道”這一種主義,要是用今天我們的思想來批評,他的最初的事實,不用說只是一種“奴道”。武士道的觀念,就是封建制度下面的食祿報恩主義。至于山鹿素行、大道寺友山那些講“士道”、“武道”內(nèi)容的書籍,乃是在武士的關(guān)系加重、地位增高,已經(jīng)形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時候,在武士道的上面,穿上了儒家道德的衣服。其實“武士道”的最初本質(zhì),并不是出于怎樣精微高遠的理想,當然更不是一種特殊進步的制度。不過是封建制度下面必然發(fā)生的當然習性罷了。
我們要注意的,就是由制度論的武士道,一進而為道德論的武士道,再進而為信仰論的武士道。到了明治時代,更由舊道德論、舊信仰論的武士道,加上一種維新革命的精神,把歐洲思想融合其中,造成一種維新時期的政治道德的基礎(chǔ),這當中種種內(nèi)容的擴大和變遷,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在封建制度的下面,武士階級,是社會組織的中堅。上而公卿大名,下而百姓町人,在整個的社會體系當中,武士負維持全體社會之適宜地存在發(fā)展的職責。一個方面,包含著名教宗法的特色,然而單是名教宗法,絕不能保持社會生活的安定和發(fā)揚社會生活的情趣,所以在另一個方面,更不能不具備一種人情世態(tài)的要素。所以高尚的武士生活,可以叫做“血淚生活”,血是對家主的犧牲,淚是對百姓的憐愛。我們見到德川時代的武士道之富于生活的情趣時,才可以了解武士階級,所以能成為維新主要動力的緣故,這是研究日本的人所最宜留意的。